央視7月7日《新聞調查》節目播出,地方官員疑問“江豚不好吃為何要保護”,當得到不好吃的回答,他就説不好吃幹嗎要保護?
這句話對大多數人來説很雷,但是仔細想一想這位基層官員的回答,其實也是被逼無奈。
首先是我們的大環境是發展,發展不僅能掙錢,更需要用錢,而保護江豚這樣的行動更是需要人力財力和精力,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科技常識,看起來是件容易的事,落實到具體工作上還真不簡單,作為基層官員只有壓力沒有財力,因此他內心的反感和無奈情緒肯定是有的。這種“唯利是圖”的思維,正是市場經濟給社會得最切實的經驗教訓,只是我們很多時候對“利”簡單化了,而對“圖”這充分展現了才能,不擇手段。
為了“吃”是中國小農經濟的思維産物,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産力低下的小農經濟中,因為食物短缺,為了活下去,眼前的“食”是睜眼閉眼之間的第一要務,所以吃最為關心啊,中國人見面常問“你吃了嗎”,就是這種文化在血脈中的流淌。所以基層官員説出這話,那些自詡為滿腹經綸的知識人,不必嘲笑,而要反思自己的思維為什麼和社會有點“隔”。
這個思維又折射了我們現行社會的很大弊端,那就是為了眼前利益,不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奮勇前行,寅吃卯糧,把本來屬於子孫的資源,不顧一切的消費了。保護江豚是為了啥,最大的紅利是環境,是生物多樣化的環境中,保護長江的生態,讓長江資源可以永續得到利用,讓我們的環境在天人合一中得到和諧。
這個道理也許他們不能深刻理解,作為基層官員最大的使命,就是在保持表面穩定的前提下,完成上級的各種任務和考核,很難有自己的主動性,因此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在他們身上的巨大壓力之下時刻存在著。出現這樣的雷語,反省的不僅僅是基層官員,那些有權有勢的高層管理者更要反思。(台灣網網友 肖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