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越秀區區長王煥清做客廣州電視臺節目“行風面對面”,面對市民投訴請市民打區長熱線。誰知,這時主持人“突襲”,建議現場撥打區長熱線。於是,第一個號碼響鈴一分鐘沒人接,第二個號碼是空號,區長建議再撥打第一個號碼,這次,終於通了。(12月27日 《燕趙都市報》)
在人們眼中,熱線一般被稱為“政府和百姓間溝通的橋梁”,把解決百姓問題當成了唯一目的。其實,這是對熱線的片面理解。在我看來,熱線至少還扮演著民聲二傳手、民意收集器、政策“傳播機”這三個角色。不僅要接好球發好球,還要積極參與其中,贏得主動,讓群眾理解,支援,認可,滿意;不僅是個集民智、用民力的過程,也是為政府制訂有關政策、進行某項決策提供基礎依據;不僅擔負著政策解讀任務,還要為地方形象積極宣傳。這才是各地熱衷開通熱線的原因,也是對溫家寶總理曾經強調的“一個不肯聽取底層意見的政府會垮臺”所作的積極回應。從這點上説,這本身是一種親民姿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施政技巧的探索,值得肯定。
然而,熱線既是“橋梁”,就要做到“聯得通”,並且“叫得應”。 “通”,就是要讓政府與老百姓溝通實現零障礙;“應”,就是政府對老百姓的訴求作出回應,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受得住老百姓“騷擾麻煩”。熱線不熱,這本身就説明瞭,沒有讓老百姓滿意,失去了他們最起碼的信任。連最基本的辦事功能都體現不了,還能指望其他功能的勃興嗎?
熱線很冷,無疑給區長丟了面子。想必接下來區長的“吏治”整頓在所難免。是啊,豈能容許這樣的醜事繼續敗壞政府和區長個人的形象呢。但必須明確一點,真正的責任,並不在工作人員身上,而在於有關方面將熱線當成了自我形象貼金增值的“親民”道具。上行下效,才有“有事挂斷電話或無人接聽”、“這樣的小事也要找我啊”這樣的雷人雷語的出現。不能對熱線功能重新認識,不能重拾為民服務的責任,甚至像湖南省隆回縣那樣將“縣長熱線”變成“養人機構”,如何贏回百姓的信任?(台灣網網友 韓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