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説《道士下山》偌大的民國江湖裏,奇人、奇技、奇事、奇情紛呈,包羅了二戰元素,人物遊走在軍方、幫派和日本勢力之間。陳凱歌砍去了戰爭以及政治元素,僅取小道何安下的一段下山奇遇。
很多人説《道士下山》結構簡單,不過是借王寶強講了三段故事。這些三段論者要麼是中學語文後遺症,要麼神經大條。非要按照段落大意分出結構,那郭富城之死與張震復仇其實是一個完整故事,不可分割,前邊范偉對初涉塵世的王寶強的短暫容留,倒是可以獨立成章。
關於民國的武林,前有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在前,《道士下山》要想在藝術作為上大豐收不太容易,還好就連陳凱歌自己都表示,只想過“工業”這個關。在經歷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十年沉澱後,陳凱歌越發適應當下的電影生態,也深諳娛樂江湖之於電影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他上來就用范偉與林志玲的視覺差埋下雷點,後程不惜以郭富城和張震的奇情為誘餌,撩撥大眾輿論的槽點。
藝術修為雖然不是《道士下山》的第一訴求,但電影呈現的工業品質卻是高水準的。畫面和技術上不消説,這些向來不是陳凱歌的問題,而《無極》的好大喜功、《梅蘭芳》半程潰力、《趙氏孤兒》的過時老氣,以及《搜索》的單薄,在這裡都藥到病除。故事以小見大,電影風格癲狂乖張,不無喜感,同時又殘酷暗黑,笑點之外,冷不丁給你心靈深處戳上幾戳。陳凱歌這次的導演狀態,更像是一個奔跑衝刺新銳,而非倚老賣老的老江湖。
《道士下山》遠沒達到傑作該有的圓潤,但作為商業電影,它的工業標準還是相當高的,從中也能窺見陳凱歌這些年的成長與成熟。如今的陳凱歌,不僅可以配合行銷給觀眾寫“情書”,還公開表示對於好壞批評全盤照收。網路時代的娛樂江湖,一點都不比影片中何安下所經歷的民國江湖來得溫柔,活生生地把高冷的藝術家,折騰成了一臉和善的鄰家大叔。 (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