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讓科學的面孔更親切

時間:2015-02-26 17:59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最強大腦》讓科學的面孔更親切

  如果説有什麼電視綜藝節目可以堪稱高標準,我想《最強大腦》肯定算一個,因為這檔節目在娛樂價值之外提供了更多營養。

  話説2014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被頒給了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三位神經科學家。在頒獎之前的預測中,所有關注焦點都聚集在了神經科學和量子學兩個領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這些尖端的學術研究是那麼高冷,但《最強大腦》卻給了冷僻的神經科學一張親切的面孔,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神經科學領域多了一點了解。當然,我們沒必要指望通過觀看一檔娛樂節目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粉絲,但是正如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對該節目的評價,“至少喚起了更多人對心理學的關注和興趣,也許未來報考心理學專業的高材生可以更多些”。

  對比《最強大腦》第一季面臨的質疑,今年的《最強大腦》一路穩穩走來。“蜂巢迷宮”那一集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迷宮讓幕後的科學團隊浮出水面,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院的團隊所設計的前所未有的“異形迷宮”就是受到2014年諾獎的啟發。這個設計可以被理解為科學界最為時尚的作品,讓大眾迅速對科學前沿快速獲得感性認識,雖然是跟風,但其價值顯然與娛樂圈的流行風尚不可同日而語。

  值得肯定的是Dr.魏保持了他一如既往的冷面判官風格,“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被很好地貫徹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我喜歡他對遊戲規則的堅持,讓這檔節目保持了它應有的科學味兒。的確,很多時候我們稍微多一點人情味兒,節目的發展會讓人更加舒服。但太多的人情味兒會把一切都搞得軟綿綿、黏糊糊。假如一檔科普娛樂節目也要搞得如此濫情,那真是要讓人絕望了。

  雖然我喜歡乾淨利落的科學的感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節目缺乏人情味兒,也不意味著Dr.魏是一個沒有人情味兒的學者。73歲的吳光仁老先生挑戰記憶圓周率小數點後5000位的這一個環節,是《最強大腦》開播以來最具人文精神的一個環節。在老人表演完之後,Dr.魏選擇了拒絕評分,這種拒絕反而是溫情的表現。確實,老人的記憶是依靠一種技巧,而不完全是某種天賦,如果實實在在地按照科學標準來打分,顯然是不可能過關的。但是如果因為感動而給出一個不符合科學標準的高分,則意味著Dr.魏自食其言,也意味著節目背離了它最初的原則。拒絕評分,是對老人最大的尊重。不僅如此,Dr.魏終究沒有忘了任何一個科普的機會,向大家介紹這是一個腦神經可塑性的例證,真是盡職盡責。

  在第一季的《最強大腦》中,選手們看起來更像是一些擁有特異功能的天才。但是在這一季的節目中,那些單純依靠天賦的選手不再能夠輕易獲得晉級資格了。本季的《最強大腦》更注重多種因素的統合,例如空間感知與空間記憶、工作記憶與運算處理、視覺記憶與運算處理等等。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腦力的奧運會,選手們除了具有天賦之外,還必須具備某些技巧。這的確提升了節目的價值,從上一季單純的獵奇和科研價值發展到這一季關於學習科學的內涵。如果未來《最強大腦》能夠保持它良好的觀賞性、科學性,還能夠進一步加強它對大眾科學的普及性,我想這節目就真的堪稱完美了。

  (吳亞濱)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