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能綻放市場嗎?

時間:2014-02-28 09:32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文藝的犯罪愛情片”《白日焰火》柏林“擒熊成功”,讓網友感嘆,“看來懸疑題材惹人愛啊!”而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説,如何讓一部文藝電影既有藝術性,又有商業市場?同時,人們也期待著它能夠突破文藝片在商業上的桎梏。

  為什麼有這樣的期待呢?因為在《白日焰火》之前,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在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上都有所斬獲,可是大都票房慘澹。比如,曾獲得2007年金熊獎的《圖雅的婚事》票房僅130多萬元,獲得銀熊獎的《團圓》票房更少,只有35萬元。即便一路斬獲金熊獎、亞洲電影大獎並成功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桂冠的《一次別離》登陸中國影院後,最終也慘澹收場。這就是説,在當下的中國,文藝片是很沒有觀眾緣的。

  嚴格地講,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文藝片不是純粹以商業贏利為目的而製作的,也不以誇張的電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觀眾。它很少考慮觀眾是否能夠接受,甚至是否能看得懂。它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是非常有個性的,題材的選擇、鏡頭的運用等等都體現著導演的獨特風格。比如,《白日焰火》外媒就認為它“作為一個懸疑故事,幾乎讓人看不懂,不太符合大眾審美……”。

  將影片劃分為文藝片和商業片,筆者以為,這是不科學的,它違背了電影藝術的本質。電影是藝術的。電影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具有文藝和商業的屬性。任何一部影片應當既是文藝的又是商業的。世上沒有純而又純的文藝片或商業片。就是把影片劃分為文藝片和商業片的當今,一些文藝片也開始注重影片的商業屬性,融入商業元素,爭奪影院票房。而一些商業片為了提升商業競爭力,提高影片的品質,也開始向文藝電影學習。我們引進的一些好萊塢大片,其藝術品位就不低。而“好萊塢”則是商業片的代名詞。許鞍華執導的《桃姐》是一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和金像金馬獎的文藝片,可它以1200萬元左右的成本獲取了近1個億的票房,其原因就是影片的商業運作。

  對於《白日焰火》的票房,導演刁亦男倒是信心滿滿。他對媒體説:“我相信票房會比之前得獎的影片都高,我們想拍一部既有觀眾,又有自我表達的電影。票房當然是考驗了,沒關係,來吧!”刁亦男能如此自信,是有自信的資本的。在8年的籌備中,他寫了三個不同的劇本,不管是在選角還是影片風格上,都盡可能平衡文藝和商業的關係。在演員上他用了臺灣演員桂綸鎂,而桂綸鎂在內地被認為就是影片一大商業元素。在宣傳上,《白日焰火》也按照商業片的節奏來,按投資方的説法,就是“往挖掘商業元素的方向去做”。

  “焰火一般是在晚上放,但是一個人如果在白天放焰火,可見他的決心有多大,他想挽救某種東西的決心有多大。寧肯你們看不見,這個焰火也會努力地綻放,它其實也許比夜晚的焰火更美,更富有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溫暖,真正的復蘇。”這是刁亦男對影片名字的解讀。但它更像是一位堅持電影藝術的電影人的內心獨白。如果這樣一部有文藝姿態的商業片能讓電影市場在“白日”看到“焰火”,那麼文藝片在商業上的桎梏或許被突破。(匡生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