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播抗日劇何“喜聞”之有

時間:2013-05-16 10:50   來源:長江日報

  前一陣子,抗日神劇充斥銀屏,輿論進行了一番圍剿。不意昨日傳出消息,新組建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規範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通知將下發,所有抗日劇都需重新審查,抗日傳奇劇、戲説劇等將禁止播出。有媒體歡呼,“大量清洗抗戰劇對於觀眾來説的確是‘喜聞’”。

  把限播與禁播當“喜聞”,原因據説是因為近半年各種“手撕鬼子”、“捏鬼子腦袋跟捏西瓜”、“抗戰英雄射箭都能拐彎”的抗戰劇雷倒了觀眾,大家直呼hold不住。那麼,現在禁播限播,觀眾是不是就hold住了,喜洋洋者也了?這不能播,那不能播,觀眾還能看什麼?則所謂喜從何來?

  自然,滿屏都是殺鬼子,據説光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被打死的鬼子數就比中國抗戰中死的全部鬼子還多,對此觀眾意見很大,輿論早已鼎沸。如今發出“清洗令”,表面看得民心、順民意。不僅會有媒體視為“喜聞”,就有司本身也會有為民作主的快感,並且要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了。

  但觀眾與輿論的不滿不過是一種“市場反應”,也可以被理解為文藝批評、文化批評,是文藝生産者應當引以為鑒的參考。它是審美和觀念範疇,與行政審查是兩碼事。任何文藝和文化都需要批評,文藝和文化越有價值,也就越能引發關注和批評。如果民間一有對文藝的批評之聲,禁令馬上隨之,從理論上講,文藝和文化就死掉了,而且會死光。

  抗戰神劇充斥銀屏,根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根源在於近些年來影視創作禁忌禁區太多,走東走南都碰壁,就剩幾個狹窄的出口了。在投資人和導演看來,抗戰劇透出愛國主義之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除了日本鬼子,也不得罪誰。行政審查通得過,黃金時間撐得住。於是成了影視生産的主要通道,最後弄成一哄而上,可謂其來有自。

  現在有司突然翻臉,要下限播令與禁播令了。環顧這些年,創作題材一茬一茬被禁被限,古裝被限,宮鬥劇被限,涉案劇被限。上世紀80年代,《八仙過海》、《射雕英雄傳》為觀眾喜聞樂見,但也被扣上“怪力亂神”的帽子,一度播到一半被禁。現在要求“現實題材劇本必須佔衛視播出比例的50%”,但這方面禁忌多,投資人和導演都拿不準,誰敢去冒那個險?

  以中國之大,現實題材被普遍視為畏途,這本身就是一大怪事,足以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近日國務院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取消大量審批權,激發社會創造力。其實,審查影視創作與播出的權力也是審批權之一種,而且發改委的項目審批權只關錢,影視創作與播出審查權不僅關係到投資,而且事關精神創造。劇本獲通過,拍出來卻可能被斃;發行被准許,有朝一日卻不排除被禁播。

  對電視節目的監管是必要的,但關鍵是由誰來管、如何管、標準是什麼,應當有法可依,而不能“發個文件口稱敕”。觀眾一批評,有司就要下禁令,這不過是混淆行政管理與文藝批評的界限,結果就是壓抑“社會創造力”。我們要求有法可依,就是用一種人人知曉的標準代替事後的禁令,這種要求完全合情合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