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華語流行文化正在興起

時間:2013-04-27 15:02   來源:人民日報

  近兩年來,我國內地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視劇和電視綜藝節目,前有《潛伏》、《舌尖上的中國》,近有湖南衛視《我是歌手》,頻頻在港臺和海外華人社會引起收視熱潮,人們似乎看到,中國內地已經成為華語流行文化的新興策源地。

  回望30年,港臺流行文化無論對內地觀眾的口味養成,還是內地流行文化的成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音樂選秀節目,選手選唱的歌曲十有七八是“港臺金曲”;那些已經不甚活躍甚至已經被當地觀眾淡忘的港臺明星藝人仍能在內地舉辦規模盛大的巡迴演唱會;改編自金庸小説的影視、網遊作品仍然層出不窮;新拍國産電影頻頻向“港片”致敬。

  反過來,也可以説,如果沒有內地的受眾,港臺流行文化決不會獲得如此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流行文化的活力源於人們的需要,人們需要它,它就有了生命力,如今流行文化的傳播方向正在逆轉,其根源同樣在市場的需求。隨著內地文化消費能力的提高,13億人的巨大市場逐漸被激活,它所形成的磁場對資金、人才和創意的吸附力必然是巨大的,這是文化市場自身應有的力量,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誰能人為控制的。

  除了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還因為持續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不斷釋放空間,電視臺制播分離,民營資本進入出版業、電影業,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與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先後簽訂,生産關係的調整和經貿關係的加強,使得文化生産要素更有效地聚集,文化生産力不斷得到提升。如今1億元人民幣投資的電影已經不算正兒八經的“大製作”,一部戲匯集內地導演、香港動作指導、臺灣音樂人、韓國特效團隊和日本美術指導並不稀奇;一台《我是歌手》的電視節目可以啟用華語樂壇一流的音樂團隊,使用頂級演唱會的音響設備,節目錄製現場的500名觀眾評審竟然是從萬餘名報名者中經過5輪的電腦和人工精心篩選出來的……這些“配置”至少在5年前都讓人難以置信,並且也讓今天香港、臺灣的文化産業者嘆為觀止。

  所以我們不斷看到“香港影人北上”,看入境臺歌手紛紛參與內地電視節目錄製,看到內地和港臺的文化業界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合作,共同創造今天內地迅速崛起的流行文化産業。不同以往的是,這次産業崛起與全媒體時代相重合,傳統的平面媒體、電影、電視、廣播、網際網路與新興的移動網路終端、雲技術、大數據不斷整合,中國文化産業界在媒體技術應用上幾乎可以做到與世界最高水準同步,而全媒體的受眾見多識廣、口味多元,他們已經不僅僅是“看客”,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流行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全民創造和消費流行文化産品的渠道已經打通。這些新的時代語境,決定了正在醞釀和崛起的華語流行文化,無論從規模、特質,還是深度和廣度上,與先前和正在流行的歐美、日韓、港臺流行文化相比,必然面貌一新。

  但至少目前看來,這次産業崛起還缺乏足夠優質的原創內容,或者説,內地和港臺能拿出怎樣有品質有特色的內容去贏得受眾?儘管內地已經成為“傳播中心”,但文化原創上卻顯得力有不逮,雖然《潛伏》、《鋼的琴》一類現實土壤結出的碩果不時令人眼前一亮,但懷舊、“山寨”、跟風依然佔大多數,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並沒有被充分發現和表達。另一面,我們還看到,電影、音樂、網路寫作等領域,新人逐漸露頭,他們接受系統完整的專業教育,受過國內外流行文化的熏陶,跟流行文化的受眾貼得更近,他們不斷“試錯”,也不時創造奇跡。焦慮著,浮躁著,功利著,這是生的跡象,因為懷抱著希望。

  內地流行文化正在勃發,港臺的流行文化雖然輝煌不再,但面臨更加重大的機遇。整個中國的流行文化都處在不確定之中,新的文化因素不斷成長、碰撞、匯聚、沉澱,毋庸置疑,一種新的有品質的華語流行文化早晚會盛行,它必將不同於既有的內地和港臺流行文化,但一定是內地、港臺乃至全球華人共同參與創造、傳播和分享的。當華語流行文化具有足夠的原創力,能夠帶來更加具有衝擊力的文化軟實力,它就會突破語言文化的壁壘,對世界流行文化有所貢獻。(舒平)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