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出版熱瀰漫著山寨氣息

時間:2012-06-26 13:3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6月19日的央視《新聞聯播》,用16秒鐘報道了圖書版《舌尖上的中國》。據內部人士稱,此則消息經新聞聯播播出後,出版方的電話被訂貨商打爆。圖書訂單已從原先的20萬冊劇增到現在的80萬冊。據悉,《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情感製作的紀錄片,自開播之時就受到出版界的關注。業內人士透露,有200多家出版機構通過各種渠道競相爭搶該書出版權,一時間出版業可謂人人言必談“舌尖”。(6月25日《南方日報》)

  一部紀錄片或者一本書,均不足以展現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舌尖”出版物的爆棚,一方面是因為在食品安全忌諱的迷茫中,公眾好不容易尋找到一絲聊以慰藉的曙光;一方面則是因為出版物流行化的必然趨勢。與此“相映生輝”的是,隨著“舌尖”出版熱潮的涌動,各路與“舌尖”牽強附會的出版物頓時充塞讀者視野,讓人一下子恍若回到“喬布斯熱”和“林書豪熱”的諸侯混戰時代。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一哄而上的做法,不太可能有效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反倒會因為過多過濫,透支飲食文化的底蘊,令公眾失去對飲食文化的鑒別力。毫無疑問,這是屬於出版業內的普遍現象,但折射的卻是整個社會“山寨”文化不受約制的典型症候。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旦某種現象受到社會的關注或者肯定後,總會有眾多挂羊頭賣狗肉者立馬蜂擁而至。

  對於“山寨”現象,因其對權威有解構功能,加之可以削弱消費成本,很容易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但“山寨”製造廉價、惠及社會的背後,往往又會因為缺乏對智慧財産權的必要尊重和有效保護,導致社會原創力的走弱,最終結果便是創新土壤的急速“風化”,埋頭苦幹者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回報。這一現象不僅僅表現在電子産品,還有許多電視節目,也包括屢見不鮮的出版熱,以及各地的“山寨版”建築。

  誠然,“山寨”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即有效集中民間智慧,解構權威,甚至可能有助於破除壟斷。但“山寨”文化如果不加制約,我們追求的創新文化必然受到嚴厲侵蝕。某種意義上,各類“山寨”文化氾濫的背後,恰恰印證我們對原創力保護機制的缺失,至少是缺乏應有的力度。當我們為“山寨”産品的廉價沾沾自喜時不難發現,我們正在迷戀于一場膚淺文化的狂歡,就像是處於食物鏈的尾端卻渾然不覺。

  毫無疑問,破除“山寨”文化的負面影響,就必須還原創力以必要的尊嚴。在這方面,我們既有必要大力借鑒市場的力量拓展影響力,同時,也有必要繼續建立健全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尤其要以更多執法案例,讓原創精神逐漸回歸於社會膜拜對象的崇高領地。其實,無論是“舌尖”上的食品,還是“舌尖”上的出版物,都需要一種足夠強大的公共力量,以便有效拱衛中華美食文化的傳承弘揚。簡而言之,越是熱潮興起之時,我們越有必要反思這背後有沒有“山寨”文化的遺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