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媒體報道,美國空軍已發佈了下一代戰略轟炸機項目的最終版招標書,計劃採購100架,出廠單價不超過5.5億美元,2025年左右形成戰鬥力。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發展計劃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最終版招標書的發佈,表明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有了一個更加實際、更為成熟的方案,可以步入工程化研製階段。
聚焦亞太來勢洶洶
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發展論證工作始於1999年。那時冷戰已經結束,國際局勢大為緩和,老對手蘇聯已不復存在,美國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沒了敵人,論證出現多種方案。
有的研究機構主張發展無人轟炸機,但無人轟炸機航程一般、載彈量有限。有的主張大量應用高新技術發展可高超聲速飛行、加裝定向能武器的轟炸機,但高超聲速技術當時美國還沒有任何突破,成本也十分高昂。還有的主張在F-22基礎上發展,但只能發展成區域性的戰鬥轟炸機。
經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空軍對於未來潛在的軍事對手開始出現幻象,認為它與伊拉克、南聯盟截然不同,軍事實力非常強,防空體系更為完善,其高價值目標或受嚴密防護,或深藏地下,或能快速機動。未來要擊敗對手、贏得戰爭,必須首先要摧毀其縱深大量高價值目標,而現役的幾型轟炸機,如B-52已相當老舊,B-1B缺乏隱身功能,B-2雖然可以穿透嚴密的綜合防空系統,但裝備數量太少,能用於實戰的只有7架~12架,武器、設備也需進一步改進,它們都難當大任。
於是,美國國防部2006年發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對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作了初步規劃:2018年左右裝備一種全新的下一代有人戰略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常被稱為“2018轟炸機”。美國空軍提出“2018轟炸機”應具備很強的高危環境下的生存能力,能滲透敵方嚴密的防空體系,有足夠的航程,可挂載重型炸彈,能全天候實施縱深打擊。
但至此,對於擁有由先進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組成防空體系的國家是誰、在哪兒,美國心中仍然沒數。所以,對於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只是美國空軍“剃頭挑子一頭熱”,而國會和國防部,特別是時任國防部長蓋茨,並沒看出有多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2018轟炸機”一直處於論證狀態,到了2009年4月,其論證工作都被蓋茨叫停了。
美軍的發展一直離不開“假想敵”的刺激。當美國感到可以從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的泥潭中抽身時,開始尋找這個由先進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組成防空體系的“假想敵”,開始把戰略目標轉向了亞太地區的“新興國家”。
2010年,美國高調宣佈要回歸亞太,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蓋茨隨之於2011年1月6日一反常態,高調宣佈重啟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並稱“新型具備核打擊能力的遠端突防轟炸機將是美國空軍未來主要投資方向”。
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施瓦茨更是直言不諱地聲稱,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就是“著眼于確保能穿透中國的防空網”。真可謂目標明確、來勢洶洶。
要求很高但仍很常規
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最終版招標書的發佈,距“2018轟炸機”概念的産生已有8年,特別是又經過了2011年到2014年的縝密論證,今天所説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應該是在“2018轟炸機”基礎上,又吸收了美國空軍其他型號飛機發展的經驗、教訓。儘管美國空軍想依靠它為自己帶來技術主導優勢,但從各種媒體的有關報道來看,相比當初B-2露面時的震撼效果,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可能沒有想像的那樣科幻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縱觀各種情況,該機應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是高隱身、飛翼式佈局、亞聲速。轟炸機的能力是在與防空體系的博弈中不斷提高的。當前,第四代戰鬥機、第三代地空導彈不斷普及,第四代地空導彈正在崛起,第五代戰鬥機也非美國獨有,陸、海、空、天各種偵察、預警手段漸趨一體化,技術水準不斷提高。美國空軍一直期盼,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要對嚴密的防空系統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在高超聲速技術還沒有成熟的當下,高隱身是美國空軍的必然選擇。
自從B-2誕生之後,飛翼就成了許多飛機為實現高隱身而選擇的經典佈局形式。據稱,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與B-2頗多相似,仍然採用飛翼式佈局。B-2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1平方米。經融合併提升B-2、F-22和F-35等飛機上的隱形技術,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或可實現全向、寬頻隱身。但飛翼式佈局的飛機通常只適合亞聲速和高亞聲速飛行,難以實現跨聲速和超聲速。
二是“核常兼備”。美國在世界上最先將核武器挂到轟炸機上,從冷戰時期到現在,美國一直堅持戰略轟炸機、戰略導彈、導彈核潛艇“三位一體”發展戰略。所以,可挂載核武器,也是美國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題中之義。但在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戰略轟炸機將更多遂行的是常規遠端精確打擊任務。所以,美國空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核常兼備”,重點強調的應是挂載常規武器的能力,包括要有較大的載彈量,能挂載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和重磅炸彈。
三是航程較大。發展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直接攻擊敵戰略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軍事指揮中心,所以,航程大是對戰略轟炸機的必然要求。對於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不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和作戰半徑,目前的消息仍是熟知的9000公里左右和4000公里左右。
四是載彈量不太大,但綜合殺傷力突出。按冷戰思維設計的B-2體量巨大,翼展達52.12米,最大載彈量達22.7噸。但未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空中進攻更強調“點穴”式打擊。所以,美國空軍要求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要有比B-2稍小的體量和載彈量,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載彈量應在10噸~20噸之間。
載彈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綜合殺傷力的降低。現代機載武器精確化、小型化、高效能化的發展趨勢,將使其在稍小的有效載荷條件下,擁有與大型飛機相當的作戰效能。可以預測,多目標攻擊能力必將成為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必備的能力之一。同時,該機還能承擔情報偵察、電子攻擊等任務。根據美國空軍“舒特”、“網電一體”攻擊系統發展趨勢來看,該機或可進行網路攻擊。
五是可網路化作戰。美軍1997年提出“網絡中心戰”概念以來,一直在大力推進由概念向實戰能力的轉化,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就是“網絡中心戰”概念支援下發展的一型裝備。該機一直被美國空軍描述為“系統家族”中的一個平臺,將借助其他平臺的支援,通過網路協同作戰。“系統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還將包括高空隱身無人偵察機、艦載無人偵察攻擊飛機、電子戰飛機、第五代戰鬥機、巡航導彈等。
六是有人駕駛。儘管美國無人機的發展世界領先,但直到今天其無人機遙控技術還不是十分牢靠,既容易受到干擾,也常出現操縱失誤,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無人機自主控制技術仍在試驗之中。正因如此,美國每年都損失相當數量的無人機,也出現過誤殺亂殺現象。2013年4月,美國空軍部長表示,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將作為有人駕駛飛機啟動研製,但在未來的某一時期仍有成為無人駕駛飛機的可能。
全力推進但仍難萬事順遂
為快速形成技術主導優勢,從宣佈重啟的那天開始,美國空軍就將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列為了現代化進程中優先級別最高的項目,並採取了不同以往的發展模式,大力向前推進。
一是採用成熟技術、能力目標有限、設定價格底線。B-2和F-35的發展,都是因為追求技術絕對先進、功能盡可能全面,而導致系統過於複雜、新技術太多,因此費用太高、裝備不起。所以,美國空軍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特別強調,採用成熟技術,不追求完全獨立地完成任務全過程的能力。為防止研發過程中出現拖進度、降性能、漲價格的現象,空軍甚至可能採取先定價格、後定能力的方法。
二是方案論證與技術驗證齊頭並進,能力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從2011年開始,美國空軍一直在深化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論證工作,有關專家估計,這期間,美國空軍可能已經以“黑色”預算的形式投入了不少研發資金,進行了大量研製工作,空軍太急需這種轟炸機了。為保證按時擁有、節省開支,美國空軍不求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基本型就是“全能的”,而是隨著新系統和新技術的出現和成熟,分步實現。
三是忍痛割愛,優先投入經費。美國國會2010年並未給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安排研發經費,但2011年一宣佈啟動,于當年12月就為其追加了數億美元,並逐年增加安排。下一步,在2015年~2019年,美國空軍計劃為該機投入將近120億美元。在削減經費的巨大壓力下,空軍不得不採取退役裝備、減少人員等方法來保證該機的計劃資金。
美國空軍計劃明年上半年完成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招標工作,據2025年形成戰鬥力僅有10年,在10年裏要完成工程研製、試驗試飛、作戰試驗,談何容易。回顧過去,B-1B和B-2從完成招標到裝備分別用了17年和15年,F-35的週期更長。更何況,拖進度是各國武器裝備研製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該機難以例外。
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研發還面臨著經費供應的壓力,5.5億美元的價格底線很難守住。美國政府問責署一名防務分析師都表示懷疑説:空軍假裝成本就是這麼多,誘使你購買,然後不得不為這個賭博埋單。其實,經各方不斷追問,美空軍官員也承認,這個數字並未計入研發費用。如把研製費用計算在內,該機單價按目前幣值計算就將上升至8.1億美元。
儘管美軍靠壓縮編制、裁減人員、退役裝備、減少海外基地和駐軍來節省經費,以便把錢用在刀刃上,但眼下烏克蘭危機和“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問題又擺在美軍面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發恐怕還會面臨缺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