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臺灣政壇“太陽們”都該懂的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社論指出,最近為了明年初的臺當局領導人選舉,臺灣島內國、民兩黨參選人們“黨內互打”得一塌糊塗;各種抹黑、造謠、耳語、假消息紛紛出籠,心有所屬的各類“X粉”們焦慮異常、相互攻訐。部分媒體有其偏好、運作選擇性報道和評論;派系所屬民意代表們也各為其主、靠邊表態支援,或建議各種搭配組合。再加上臺灣在東亞居地緣關鍵位置,各種被懷疑為“境外勢力”的操作,也讓人杯弓蛇影。看來,未來半年多的臺灣,將會是個熱鬧異常、風雨焦躁的多事之秋。
文章指出,可惜的是,臺灣領導人選舉産生的過程,可説表面熱鬧有餘但內涵深度不足,多流為勾心鬥角、互揭瘡疤或合縱連橫的負面競選。
社論説,臺灣迄今為止,很難説是個先進社會─雖然每人平均經濟生産早已高到被國際貨幣基金(IMF)列入“先進經濟體”(advanced economy)。
臺灣島內這些有意角逐大位的“太陽們”也就是政治要角多數沒有財經背景,所以財經施政多要依賴其財經智囊,但優秀且適任的財經幕僚其實並不好找。有些學問卓越、研究成果佳,甚至拿過學術桂冠,但缺乏對臺灣實際問題的了解,或不知如何掌握施政優先順序;或者識見平平但剛好有特殊關係而被委以政策研擬任務,“跟對人”後即為官,事後卻毫無建樹甚至失誤連連。
這其實已是臺灣這幾任領導人所用行政團隊的通病,導致經濟表現普遍不佳。若此現象無法獲得解決,而臺灣當局的政黨替換可能成為常態下,這會讓政策更難以持續穩定,經濟表現繼續不佳,導致惡性迴圈。
臺灣今天的經濟問題很多,除上述用人問題外,最嚴重的在於産業發展極不均衡,嚴重向電子資訊産業傾斜集中。這很多專家都提出過警告,但它實際上會面臨的問題是,只要國際景氣好,臺灣電子資訊業出口立刻跟上,經濟成長率隨即有亮麗表現,行政首長足以沾沾自喜,引為傲人政績。
但是,電子資訊産業終究只佔全臺經濟生産不到兩成,還有廣大的産業和從業人員多半面對經營狀況逐年下滑的狀態,它來自於發展中經濟體的激烈競爭、缺乏自由貿易協定、電子商務取代、店家自身無力跟上數位經濟、臺當局僵硬的管制規範不合時宜、“一例一休”的限制大幅提高成本、臺當局的輔導資源絕大多數流向高科技業……總之,當臺當局領導在宣稱臺灣經濟表現變好、預測值提升時,大多數産業僱主和受雇者經常是感受不到的。
這個巨大的盲點,臺當局行政領導通常不會知道,因為財經主管部門基本上不會提供如此詳細的數據給領導參考。財經領導們雖然也努力輔導各種産業發展,但資源其實高度集中在高科技業,僅有的少數資源若還能分給非高科技或服務業時,輔導的方式經常是“錦上添花”,選擇有潛力的“優良企業”加以輔導,日後成功才能顯示臺當局的輔導是“有效”。
因此,沒有亮眼形象或特別表現的企業,通常都是臺當局眼光之外的化外之民,對臺當局的怨懟絕非行政高官能夠想像的。而很不幸地,經濟狀況好壞經常就是決定選舉結果的最重要因素。當大多數受雇者薪水不漲、年終獎金令人不滿時,經濟數據再漂亮,員工們也多認為臺當局是在騙人。
有意角逐大位的“太陽”們,若不能參透臺灣經濟的這些特質,在政策上改弦更張來扭轉這種盲點的話,臺灣將迅速拉丁美洲化,在兩黨之間擺蕩卻又難以“超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