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不搞“臺獨” 犯了民進黨大忌
在民進黨“阻止管中閩就任臺大校長”期間,島內社會各界對臺當局“教育部長”潘文忠相當不諒解,潘文忠最後辭職下臺。接任的吳茂昆才上任不久,就快刀斬亂麻,直接“拔管”。臺灣《中央網路報》5月1日發表評論説,此時,我們才發現潘文忠真是委屈了。
可以想像,潘文忠當時面對兩面的壓力,一是社會與知識界的壓力,一是民進黨高層的壓力。從吳茂昆“拔管”的理由來看,亦即“獨董”的回避問題,如果成立的話,那潘文忠早就可以用這個理由來“拔管”了,何須等這麼久的時間,然後換一個吳茂昆來執行。在我們看來,這個理由,連潘文忠自己都無法説服自己,於是不斷地找,不斷地想在雞蛋裏挑骨頭,但不論是證據或法條,都找不到一條可以用來當“拔管”的理由。潘文忠用了洪荒之力找證據,但民進黨已沒有耐心等待,於是換上一個可以完全沒有道德負擔的吳茂昆來“拔管”。相比之下,潘文忠比吳茂昆的道德標準還高一些。
事實真否如此,我們不知道,但從吳茂昆“拔管”理由如此荒唐來看,我們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可能性。吳茂昆如果真的理直氣壯的話,應該勇於接受各界的挑戰與詢問,但日前臺灣“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安排議程,請吳茂昆“部長”報告“拔管”事件,吳茂昆“部長”卻臨時請假。這樣的態度不是心虛,又是為何?
《中央網路報》在吳上任之時,即已斷言,民進黨是想找一個沒有道德負擔的人來“拔管”,預言不幸成真。
臺灣《中央網路報》2日發表評論説,臺當局換了一個“教育部長”後,民進黨終於“拔管中閩”成功,不許管中閔當臺大校長,原來的臺當局“教育部部長”沒有完成任務,換掉,弄一個厲害的;想像一下,如果接任的還不行,那一定還有第三個、第四個……反正,民進黨説過,他們人才濟濟。
民進黨為什麼這麼厭憎管中閔?綜觀管中閔歷來言行,有個理由很明顯,即“管爺”不搞“臺獨”。這犯了民進黨大忌,它急吼吼地要把“臺獨”思想紮根于教育體制中,如把“中國”視為“外國”,“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蔡英文曾提出“天然獨”説法,賴清德四度公開宣稱他是“務實臺獨工作者”。這些,管中閔顯然是不會接受的。
臺大被視為臺灣最高學府,它具有代表性,那麼,管中閔當臺大校長,不啻成為民進黨絆腳石。
臺灣《聯合報》4月24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卡管”風暴聲中,傳出島內幾所頂尖大學向國際求才,卻慘遭鎩羽的消息。其中,臺灣大學經濟係發出三張專任教師的聘書,但三人最後均放棄來臺任教。此外,臺大和清華大學財金係也都有同樣的遭遇,發出聘書,結果卻“等嘸人”。這種攬才撞墻的現象,當然與臺灣教授低薪的問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臺灣整體發展走向愈來愈顯內縮,真正的人才很難在這樣的環境裏找到自己的未來。
社論指出,臺灣的低薪現象,不只是大學畢業生月領22K而已,事實上,臺灣的大學教授的薪資也已變成一個辛酸的笑話。當年亞洲四小龍並駕齊驅,但如今韓國教授的平均薪資約為臺灣的兩倍,香港是臺灣的三倍,新加坡則是臺灣的四倍。
由於長期低薪,對外不利攬才,對內更難以留人;這不僅發生在大學校園,在其他産業也一樣。問題是,臺當局發展産業無方也無法促使企業加薪,唯獨對於教育卻有一套特殊的障眼法,那就是不斷地提出各種動聽的“鍍金計劃”來粉飾太平。當年陳水扁當局提出的五年五百億(新台幣,下同)的“頂尖大學計劃”,就是要用大量撒錢的方式來打造“一流學府”;但連續十年計投入一千億之後,臺灣的大學卻不進反退,被譏為“滅頂”計劃。今年蔡當局接續提出的是“玉山計劃”,希望延攬學術界的頂尖人才,解決人才外流問題;但新計劃仍不脫“撒錢”心態,恐怕堵不住人才“出得去,進不來”的漏洞。
社論又指出,先問,臺灣“頂尖大學計劃”十年花掉了千億元銀子,為何最後卻淪為“滅頂”計劃?主要原因,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作,學術研究亦如此;臺當局以為可以砸錢、鍍金快速擦亮大學的招牌,完全是“速食麵”式的妄想。不僅如此,由於大量金錢資源介入教育,引發大學爭搶;其結果即導致大學的M型化發展,搶得資源的大學胡亂慷人民之慨,拿不到頂大補助的學校只能苦撐捱過財政難關,對教育本務也就更難顧及。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