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美背後的中美日“三國演義”

時間:2015-04-28 10:11   來源:中國網

  4月26日起,安倍訪美,美日同盟越發緊密的針對中國。

  看中日之爭,可以從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角度分析,但如果僅僅就中日實力對比來分析,永遠無法看清楚中日關係到會向何處去。

  看中日之爭,需要把美國因素考慮進來,中日爭鋒的背後,是中美日“三國演義”。

  美國到底怎麼想?這很關鍵。

  我曾經研究過日本“短命”首相下臺的原因,我發現,這裡面很多都因為得罪了美國。

  2010年6月2日,時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執政8個月後,宣佈引咎辭職。鳩山辭職,表面原因是因為普天間基地問題處理失當。

  普天間問題的實質,則是日美關係問題,也是日本如何在美國和亞洲之間平衡的問題。鳩山上臺之初,提出“對等外交”,調子很高。平等與否,讓日本民怨沸騰的沖繩美軍基地能否搬走是一張試紙。但是,美國不肯買賬,奧巴馬不願給鳩山面子,美軍基地仍然留在沖繩。

  對鳩山首相的辭職,美國《紐約時報》毫不隱晦地説,這個結果是“奧巴馬政權的勝利,對於鳩山而言是屈辱的讓步”。

  這就説明美國對日本政局的莫大影響力。如果日本的政治人物得不到美國方面的支援,政壇的前途會受到很大影響。美日之間經濟上互有倚重,但政治上卻是“不對稱的”,美國能深刻影響日本政局,而日本卻不能影響美國政局,我們常説日本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就是這麼個道理。

  也就是説,得罪了美國的日本首相,難有好下場。美國曾通過揭發醜聞等方式讓日本的政治名流身敗名裂,這其中就包括前首相田中角榮、竹下登、橋本龍太郎等。田中角榮,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就是打開中日關係大門的那位首相。

  這麼説,或許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不過,得罪美國的日本首相不好混,這是簡單明瞭的事實。

  那麼,美國如何看待中日矛盾?

  要理解中美日關係,必須認清一個出發點,那就是美日是主仆關係,大哥和小兄弟的關係。

  當下,一個清晰的判斷是,日美同盟很牢固。就美國而言,重返亞洲、遏制中國需要幫手,而經濟實力、軍事潛力都強大的日本,無疑是最佳夥伴。美國高官訪問東亞,通常會安排先到東京訪問,商量對策,然後再來北京。

  日本對於美國的態度更是鮮明,可以説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日本政界最多也是説“美亞並重”,很少有人敢於挑戰美國,即便有,也只不過是過過嘴癮而已,如石原慎太郎。

  然而,對於日美同盟的牢固程度,中國有官員、學者心存幻想,認為“日本是可以爭取的”。我2013年年初在鳳凰衛視做節目談釣魚島問題時,一位軍方退役將領説,可以爭取美國支援中國。對此,我當場予以反駁,認為這不可能。

  中美日的三角關係,不同於三國爭霸。三國時期,屬於吳國和蜀國兩個弱者,聯合對抗強大的蜀國,強者可以對弱者予以分化瓦解。而中美日之間,是老大帶著小兄弟對付一個崛起的國家。

  從日本的民族性來看,它是崇拜強者。白江口之戰被大唐擊敗後,他吸納中華文明,直到被美國的軍艦打開國門;目睹西方的強大後,派人去荷蘭學習,毫無保留地都學西方;被美國擊敗後,又學習美國的制度和文化。

  國際關係學者在一起常説,如若讓日本放棄美國投向中國,除非中國真正地擊敗日本。

  認同並理解日美同盟的牢固性,並不等於中國無事可做,也不意味著美國可以為日本上戰場。

  美日兩國政府在1960年簽署的《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規定,美國對日本有守衛之職,一旦日本遭到他國入侵,並演變為戰爭,美國有義務“共同應對”。但是,條約也明確規定了美國的出兵條件是“必鬚根據憲法”。而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政府出兵捲入“戰爭”,必須事先得到議會的批准。

  中日之間,有可能引發美國捲入戰爭的,非釣魚島莫屬。美國在外交層面,十分謹慎,一直是在主權上“不持立場”,但認可日本的行政管轄權。實際上,對於美國而言,中日之間略微緊張但不捲入戰爭的態勢,符合它的利益。它可以藉此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們也清楚,美國人替日本扛槍對付中國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國更是希望內部和周邊局勢的穩定。因此,釣魚島問題的態勢,可能演化為長期的對峙,長期的“適度緊張”,這個遊戲,各方都需要足夠的耐心。

  中美日三國之間的關係,受自身實力的影響而變化。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美國重返亞洲需要和中國更多的合作,如果處置得當,有可能形成中美共治亞洲的格局。日本作為美國的幫手,而俄羅斯可以制衡一下,幫幫中國,這也是中國努力發展對俄關係的原因之一。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