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奧巴馬而言,其歷史性當選的大背景即民意對共和黨政府在反恐戰爭和金融危機中的失敗表現,而其競選承諾也在共和黨的阻撓下無法兌現。
作者:刁大明
刁大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5年1月20日晚間,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其任內第六個國情咨文,在向美國公眾報告未來一年的工作要點的同時,也向盤踞國會兩院的共和黨人發出了政策博弈的邀請。奧氏的話音剛落,新近當選國會參議員的艾奧瓦州共和黨人瓊妮 厄恩斯特代表本黨發表了長達10分鐘的回應講話。而米特 羅姆尼、蘭德 保羅等對2016年總統大選躍躍欲試的政治人物也紛紛通過網路表達了對奧巴馬政策議程的不懈與抨擊。
不同於政府工作報告,國情咨文不但是以總統第一人稱鋪陳的,而且也完全代表著其個人(最多包括其團隊)的政策主張。就奧巴馬的這份國情咨文來説,廣泛涉及稅收改革、醫療、教育、移民、氣候變化、貿易促進授權、國際反恐合作、美古關係等議題並不令人意外。具體而言,除了稅收制度改革以實現貧富再分配頗有為2016大選定調的意味之外,其他議題大都是奧巴馬最後兩年任期中需要竭力維持或全力實現的政策領域,關於其歷史定位與執政遺産。
但就共和黨陣營而言,奧巴馬的如意算盤似乎難以如願。雖然瓊妮 厄恩斯特在競選中許下了“讓華盛頓恢復常態”的承諾,但在代表共和黨發言時,她仍舊毫不留情地與奧氏劃清了界限:推翻奧巴馬醫改、廢除奧巴馬的移民新政行政令、早日批准拱心石輸油管道項目等主張都並未給奧巴馬留下任何妥協的空間。而在稅收改革上,厄恩斯特也準確地表達出了共和黨的黨爭技巧:同意推進,但不能對奧巴馬提出的方案照單全收。只有在貿易促進授權上,共和黨一如既往地闡明瞭積極的立場。關於TPP能否最終落實的貿易促進授權可謂是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政策的支點,但頗為諷刺的是,出於勞工利益等原因,民主黨內部的反對聲音卻持續不斷。換言之,當奧巴馬難得能與共和黨達成某種共識之時,他卻不得不忙於安撫黨內的不同利益訴求。
從兩黨就國情咨文而展開的對決中不難看出,如今的美國政黨政治最為缺乏的是所謂的妥協精神。作為民主政治中高超技巧的妥協幾乎貫穿著美國國家成長的歷史,但在1990年代黨爭極化日漸成為潮流之後,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甚至是某一黨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卻越發勢如水火,難以低頭、達成妥協,最終導致了以政府關門為表徵的政府失靈與政策失效。關於極化而不妥協的解釋眾多,很大程度上與美國選任官員特別是國會議員的雙重身份定位有關。他們首先是候選人,需要對一小部分選民進行充分回應。而競選中的初選制度又促成了本黨立場極端化的趨勢。於是,代表著所在黨極端立場的且足以回應選區選民利益的候選人走上了國會山。而當這些人面對第二個角色即國家政策制定者或國家利益捍衛者之時,他們難以避免地從偏狹的黨派或地區訴求出發,從而反對另一個黨政策偏好。如此的華府怪圈在美國遭遇重大國家挑戰時則會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也是在金融危機之後共和黨內部涌現出茶黨勢力的原因之一。客觀而言,在熊彼得意義上的競爭性民主體制中,如果兩黨無法在關乎國家未來的方向性議題上具有共識的話,政黨政治的效用也就勢必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這也正是當今糾纏于全民醫改、聯邦預算、移民改革等重大議題的驢象政治的現實窘況。
奧巴馬與共和黨人的長期對峙,令公眾對雙方都漸漸失去了信心,但卻有別無選擇。對奧巴馬而言,其歷史性當選的大背景即民意對共和黨政府在反恐戰爭和金融危機中的失敗表現,而其競選承諾也在共和黨的阻撓下無法兌現。對共和黨人而言,雖然他們除了説“不”和反對奧巴馬之外,甚至難以提出自己的替代版本,但還是可能在選民失望的情況下得到某些機會,比如去年中期選舉中的勝利。
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剩餘任期內將無法擺脫“跛腳”的困境,但奧巴馬還是極為積極且具有行動力地安排著其既定議程。比如,本次國情咨文的時間安排及1月20日堪稱1999年以來最早的一次,如此安排被外界解讀為是為了奧巴馬訪問印度、並參加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日閱兵而讓路。共和黨在這個安排上的配合,也足見其至少在奧巴馬亞太戰略上的某種認同。換言之,即便民主共和兩黨在眾多國內與國際事務上毫無妥協意圖,但在亞太政策上卻持續顯示出高度一致,這對我們而言是更值得務實關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