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以來的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綜述
8月9日,“甲午戰爭以來的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行。該研討會規模空前,由中華日本學會、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和中國日本史學會三大學會聯合舉辦,吸引了200多名來自史學、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學者參會討論。
當前,中日關係正處於兩國建交以來的歷史“冰點”,安倍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否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企圖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徑,導致兩國政府關係嚴重倒退,並影響到了經貿交流等其他領域。
中日關係存兩大惡性迴圈
中日問題研究專家、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江瑞平指出,中日之間目前存在著“雙邊關係和區域合作的乖離”、“經濟互利和政治對立的悖論”兩大層面的惡性迴圈。
江瑞平特別將中日關係放到整個東亞領域來看,作為東亞地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日關係的陰晴冷暖對於地區局勢有著重要影響。
他認為,這一現象的産生主要與中日實力對比及相互依存地位發生逆轉有關係。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相當於日本的1.88倍,而在2019年則有望達到2.58倍。
江瑞平稱,尤其是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背景下,日本由此所體現出“經濟依賴中國、安全依賴美國”的戰略態勢愈發明顯,而這也間接造成了當前中日乃至東亞地區局勢持續緊張。對此,江瑞平坦言:“中日關係惡化的後果,將是中日區域戰略衝突的發生。”
如何解決當前中日雙邊關係的困局?江瑞平表示,這有賴於“經濟互利與政治互信”、“國家權益與地區責任”、“周邊外交與對日關係”和“地區構架與對美戰略”四方面的良性互動。他認為,對於中國來説,紮實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妥善處理中美日三邊關係等將成為未來時期解開當前中日困局的關鍵。
警惕日進攻性對外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會長李培林在開幕式上指出:“我們銘記歷史並不是為了強化仇恨的記憶,而是為了還歷史本來面目,從而辨明是非。”
回顧甲午戰爭以來的中日戰爭,中華日本學會會長武寅歸納出了一種規律: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列強進行干涉,日本妥協並備戰,隨後再度伺機侵華……日本侵華野心為何不死?在她看來,這是由日本的國情所決定的。“日本與中國隔海相鄰,是一個地少人多、能源短缺、災害頻發的國家,這導致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生存危機感及由此引發的向外擴張願望。這從本質上決定了日本的對外政策是進攻性的,而不是被動等待性的。”
武寅指出,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和日本政治體制都發生了變化,但日本的基本國情、主要特點沒有變,決策機制和基本原理也沒有變。這些不變因素對於評估日本當前的政策選擇和未來走向,科學、有效地採取應對措施,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效倣伊藤博文須懸崖勒馬
“釣魚島從來不是古代琉球國的島嶼,而琉球國也不能説是日本的固有領土,因而日方所謂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之説毫無根據。”在會上,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詳細介紹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歷史。他用史料證明,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釣魚島問題産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紀末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
“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統治者醉心於效倣歐美列強君臨于中國之上,開始從朝鮮和琉球兩個方向擴張,伺機一舉打敗中國,成為‘東亞盟主’。 在1879年吞併琉球之後,日本就開始瞄準釣魚島。隨後,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戰爭之機,在《馬關條約》談判前竊取釣魚島,其後又利用《馬關條約》殖民統治臺灣、竊佔釣魚島50年。”
劉江永指出,東北亞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結點。儘管現階段日本還難以復活戰前的軍國主義,但在東亞迎來新甲午、新甲子之際,安倍內閣再度把中國作為軍事方面的主要對手。如果他繼續效倣伊藤博文走下去,很可能使日本再度墜入戰爭的深淵,因此必須懸崖勒馬。(記者 陸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