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市場機制可有效消除城鄉收入差距

時間:2014-02-28 09:14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 覃博雅)日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樊明教授和南京審計學院喻一文教授共同指導兩校31名本科生合作完成的專著《收入分配行為與政策》出版,該書係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南京審計學院派出12支調查隊分赴中國內地全部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針對居民收入取得的21425份城鎮居民有效問卷和4868份農民有效問卷的基礎上,對中國收入分配問題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在一些關於收入分配的重要理論和政策問題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其中,樊明教授採用鄭州從2004年到2012年5個時間點居民的收入數據計算基尼系數,顯示鄭州工資收入的基尼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由此認為,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在近幾年出現下降是可能的。

  該研究團隊一致認為,中國的收入分配政策應適時調整,其基本方向應是以市場導向型收入分配政策為主,核心是建立統一高流動性生産要素市場。

  市場係控制基尼系數重要因素

  研究發現,資本主義社會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差距並不算太大,但財富分配非常不均勻。最典型的比如瑞典,是均富社會的一個樣板,基尼系數常年徘徊在0.3左右,但其財富差距卻很大,用財富分佈計算的基尼系數高達0.8。為什麼人們似乎更關注收入的基尼系數而“不太在乎”非財富的基尼系數?

  他們發現,由於西方的現代企業制度,財富要轉變為收入才能用來消費,因此,人們對於基尼系數的注意力自然聚焦于收入方面。此外,通過市場競爭,可以確定哪些人可更有效率地管理社會財富,由此社會財富得以有效地使用,産生經濟的高效率。這是西方國家可供分配的蛋糕能夠做大的重要原因。

  從西方市場經濟的經驗中可獲知,我國的市場經濟尚不完善。

  市場流動性不高制約個人收入改善

  研究發現,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市場是統一的,具有高流動性。因此,個人會選擇最能體現其價值的區域、行業、職業就業。一旦出現因區域、行業、職業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個人就會通過崗位自主流動或再教育來提高其收入,因此整個社會最終能實現收入的“均等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向重視追求共同富裕,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缺乏統一的高流動性要素市場,尤其是勞動市場未取得根本性的進展,個人通過流動來改善收入的難度加大。此外,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的改革一直難以有效地推進,現行的土地制度嚴重限制了土地更有效的配置,從而使農民難以從土地及農業勞動獲得更高的收益,城鄉收入差異難以減小。

  市場是縮小收入差距基本之道

  研究發現,市場機制可有效消除城鄉收入差距。農業機械化和現代科技在農業生産中的廣泛應用,導致農業勞動生産率大幅提高,産生出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如果沒有制度障礙限制農民進城就業,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可不斷轉移到城鎮就業,推動城鎮化進程。同時,留在農村的農民可以耕作更大規模的土地,形成規模農業,持續提高農業收入。最終,實現城鎮工商業和農業從業者收入趨同。

  市場機制可使區域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範圍。譬如,低收入區域的人會趨向高收入區域轉移,因此收入相對低的人群長期聚集在一個區域的可能性會降低,最終可有效限制區域收入差距的拉大。

  書中指出,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樣地,市場也是縮小收入差距基本的因應之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