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我的家,只要以後群眾還能記得我,就是最大的榮耀”……駐村幹部沾著泥土氣息的真摯感言,讓人不勝感慨:共産黨人密切聯繫群眾的工作作風穿越時空、一以貫之,未曾須臾離開。
領導幹部走進基層、深入群眾,帶來了農業技術、建設項目和投資渠道,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溫室大棚、農産品加工企業等在大村小寨拔地而起,領導幹部的外部激勵與基層群眾的內生激情有機結合,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然而,一些項目的建設週期往往比幹部駐村時間長,項目建設尚未完成,下派幫扶已然到期。駐村幹部離開之後,項目會財隨人走以至半途而廢嗎?一位駐村幹部離開之際反覆叮嚀:“道路還要繼續修,觀光區的人工湖還要挖,種養小區的模式還要試驗和推廣”,背後也有類似擔憂。
如何將駐村幹部的階段努力轉化為持久動力?如何保證項目建設不因駐村幹部的離開而中斷?恐怕不能只憑“三分鐘熱度”,而是呼喚久久為功、制度保障,確保駐村幹部帶來的項目如期完成、發揮效益、惠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