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公開邁出第一步之後

時間:2011-08-01 15:01   來源:解放日報

  近期以來,圍繞“三公”公開,人民網特地製作了一個《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時間排行榜》,引來無數公眾每天“看榜”。更有人每天通過微博轉發“三公”公開的最新情況,一時間,“圍觀三公”成為各大網站熱門話題。儘管公眾對此有著這樣那樣的評價,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三公”公開是政府改革邁出的可喜一步,其正面意義不容低估。

  事實上,中央部門的首次“三公”公開,有著不少亮點:科技部的“先行一步”、審計署的“精細數據”、農業部的“每人平均項目”等,都值得給予掌聲。尤其是商務部,針對“因公出國經費比例過高”的媒體評論,新聞發言人第二天便作出了正面回應……

  然而,畢竟是第一次,各部門“三公”公開的表現參差不齊。除科技部率先公開外,其餘部門多未能在要求的6月底前準時公開。而面對公眾的“千呼萬喚”,一些部門的“姍姍來遲”:有的在週末公開,有的臨近下班、甚至是在晚上公開;即便是公開的“三公”經費,許多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帳單”不夠精細,讓人難以看懂。更為關鍵的是,時至今日,公開時限已過去20多天,卻仍有十幾個部門未公開。

  “三公”公開,目的是為了擠掉政府“三公”消費中的水分、發現“三公”消費漏洞,以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效能。筆者以為,“三公”公開,除了政府行政主導外,還應在法治上不斷完善監督、問責的長效機制。比如,現行的《政府資訊公開條例》就已明確規定,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決算報告是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應當重點公開的資訊內容。“三公”經費是財政預決算的重要內容之一,公開是政府部門的法定義務。因此依照人大的監督職責,在促進“三公”公開這一問題上,人大可依法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比如,不少專家指出此輪“三公”公開,還存在公開格式、口徑、表述等“各説各話”的某些遺憾。因此,還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統計公開制度,以保證下一輪公開時,各部門有章可循。

  “三公”公開的大門已經打開,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信號:“三公”公開,是控制行政支出的第一步;“三公”公開,還走出了中央部門預算公開、接受人民監督的重要一步。

  儘管已經超時限,但廣大公眾依然期待,中央部門的“三公”公開能儘快“收官”。而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地方政府將接過“三公”公開的“接力棒”。繼北京率先公開之後,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也將在年內陸續公開“三公”經費。我們期待著更多地方的“三公”公開能在促進降低行政成本、回應群眾關切方面發揮良性而積極的作用。(陸一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