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亞運治水後告別黑臭的車陂涌近期再次返黑返臭,有街坊稱像個大“化糞池”。市污水治理公司認為,車陂涌支涌截污仍不完善、底泥污染以及生活廢棄物污染是水質反彈的主要原因。
亞運期間水質得到明顯改觀的河涌如今返黑返臭,不獨車陂涌這一條河涌。事實上,公眾早已見識過一場暴雨就能讓東濠涌、荔枝灣涌等樣板河涌“花容失色”的模樣。
可以説,河涌整治效果不穩定,水質時好時壞,已成為多條河涌的現狀。以車陂涌為例,去年4月曾有媒體報道“車陂涌臭氣熏人”,去年8月時又有媒體稱“經過清淤整治,車陂涌的部分涌段達到游泳標準”,而上個月又有媒體報道“車陂涌河段泛紅,有工地偷排紅泥”……
一陣子臭氣熏人,一陣子又達到游泳標準,一陣子又被偷排污染,這樣的整治效果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細究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河涌整治本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但在我們這兒,卻成了一項要求短期見效、限期完工的事兒,結果自然是迫使那些有限的治水資金被更多地投入到河涌兩岸景觀整治、清理底泥、調水沖刷等能立竿見影的事情中去,以工程驗收而非根治污染為治水的最終使命。
殊不知,政府部門對河涌整治的驗收只是一下子的事,而公眾對河涌水質的驗收卻是長期的事。公眾眼見著大手筆投入的治水工程如今返黑返臭,怎能沒有“錢都打了水漂”的疑惑?嚴格來講,但凡現在出現水質反彈的河涌,或許都不能算是合格的治水工程,都需要檢討之前治水資金的使用績效。因為,砸重金換來的短期“見效”,在某些河涌已變成長期的“尷尬”。
有分析稱,車陂涌水質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受徵地因素影響,部分城中村的支涌截污仍未完善,但這個因素至少在去年就被提出來了,相關部門當時也表示要在2012年內完成4公里的車陂涌截污管道,那麼,一年之後,政府部門再拿“支涌截污不完善”作為藉口之前,恐怕要先向公眾解釋一下這一年的時間裏究竟對源頭截污做了多少努力!
另外,對於部分企業和市民違規向車陂涌偷排廢棄物,水務部門是否加大了巡查和處罰力度?上月媒體曝光“有工地向車陂涌偷排紅泥”,為何不見相關企業受到處罰?
由河涌水質反彈一事,政府部門亟需反思治水方式,應將重心放在加強對源頭污染的截流與監管,不要再把治水變為一項急於兌現的政績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