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安蘆山地震中,有位102歲的空巢老人羅財發,地震來了,老人扒磚自救,直到20日傍晚才被救援人員發現,被輾轉送入位於成都的華西醫院。百歲高齡,竟能上演扒磚自救傳奇,令人唏噓!然而,這位在震中能扒磚自救的老人,在震後卻擋不住媒體攻勢——羅財發老人在22日被諸多各路媒體採訪了一天,23日上午,又有媒體前去“挖掘”他的感人故事,老人卻不讓採訪不讓拍照,見到相機和錄影機就躲,“本來多和藹的一個老人,現在終於徹底毛了(發火),肯定是不堪其擾了”。
事實上,不堪採訪之擾的受難者,何止羅財發老人。早在汶川地震中,一名9歲小學生面對媒體頻繁採訪而情緒失控,在醫院裏大喊大叫;因敬了一個禮而被網友力挺的“敬禮娃娃”因不堪輿論關注,出現了心理障礙……那時,就有心理專家呼籲,對獲救人員的採訪要有節制,別用頻繁採訪加重其心理負擔。
然而,在此次蘆山地震中,不加節制的採訪仍時有可見,百歲老人被採訪一天、第二天終於“毛了”是一例,一位在地震中剛剛失去女兒的母親已泣不成聲,不願意回答問題,記者仍揪住不放,又是一例。當採訪者,不顧受難者的心靈創傷和二次驚嚇,樂於報道一些展現個體痛苦、揭示災難傷痕的資訊,甚至不惜借受難者痛徹心扉的災難來煽情,製造滿屏感動、漫天淚水,以追求眼球效應時,恐怕丟失了新聞的人文情懷和人道主義。
一位網友説得好,採訪報道災難需要悲情,但過度悲情就是二次傷害,因為“比悲劇更讓人顫慄的,是對不堪回首、噩夢般苦難的再次追憶”,就像一首歌所唱,“你不懂我傷有多深,要剝開傷口總是很殘忍”。過度採訪、過度挖掘他人痛苦,也是在消費災難、消費痛苦——滿足了媒體人自己對災難“劇情”的窺探,對媒體受眾的吸引,對受難者的痛苦卻無絲毫慰藉。
事實上,專業而成熟的媒體記者,應對心理還沒緩衝的受難者進行克制性採訪,不能“侵入”別人的過往和傷痛,更不能反覆“揉捏”他人內心,人為製造傷痛;專業而成熟的媒體記者,應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救災、抗災的人,平靜客觀地記錄、傳遞救援情況、物資匱乏和尋親搜人等資訊;專業而成熟的媒體記者,在災區群眾亟需伸出援手時,甚至可放下手中相機或錄影機,進行力所能及的救災或心理撫慰……
總之,理智、人道、有度才是災難報道須臾不能忘卻的東西。媒體之間的競爭再怎麼激烈,新聞報道再怎麼要求精彩,在至高無上的生命面前,在受難者的尊嚴面前,都是浮雲。
媒體之間的競爭再怎麼激烈,新聞報道再怎麼要求精彩,在至高無上的生命面前,在受難者的尊嚴面前,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