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奶粉:媒體的責任

時間:2013-04-02 13: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央視“315晚會”開始,媒體對“蘋果”售後服務的批評愈演愈烈。

  2011年中國蘋果iPhone用戶調查報告指出:70.5%的用戶年齡在18-30歲之間,55.6%的用戶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54.1%的用戶居住在二線以上城市。蘋果新奇的觸摸屏體驗,WIFI環境下的各種便捷應用,宣告了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如果説80年代時尚的標誌是可口可樂,今天無疑是“蘋果”。武漢兩萬多名大學生貸款上億元,用於購買蘋果等電子新品。甚至出現過中學生賣腎買“蘋果”的極端個案。

  中國加入WTO已有12年,在非歧視待遇原則、公平競爭原則、透明度原則的光照下,消費者有權追問“蘋果”是否窮盡與國際接軌的法定職責,走向法律的維權。4月1日晚,在蘋果中國官網上出現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致中國消費者的致歉信,宣佈將iPhone4和iPhone4S服務包升級為全部採用新部件的設備更換,自更換之日起重新計算1年保修期;還清晰地承諾,為中國Mac電腦的主機板和其他主要部件,為iPad主要部件提供兩年保修期。這是中國民意的勝利。

  蘋果用戶可通過應用商店AppStore下載數字內容,在促進文化共用和版權保護、“民族文化安全”之間,也需權衡利弊,張弛有度。

  希望通過這場討論,帶動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凱迪網友“一口一丁”快人快語:削減“蘋果”的牛氣,説到底就是要減少對它的依賴感。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過硬的産品品質,服務做好點,技術不夠好,嘴巴放甜點。別技不如人,還牛哄哄,這樣(消費者)能買你的産品嗎?也讓自己牛起來才是正道!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媒體的角色。當中國的iPhone銷售增幅達三位數、銷售點1.7萬個時,如果本土媒體漠不關心,反倒是不正常現象。美國國會某些人和某些企業不是試圖把中國的中興、華為逐出美國市場嗎?美國媒體不也曾經連篇累牘地質疑中國玩具的安全性嗎?美國人不是曾經以檢查莫須有的“化學武器原料”為由,在公海上粗暴攔截中國“銀河號”貨輪嗎?追問蘋果手機換後蓋的聲音再密集,畢竟沒有超出WTO法則下的消費者維權範疇。

  作為外國企業,對此不必作出過於政治化的解讀。但作為本國民眾,卻可以對本國媒體有更多的要求。畢竟,有資格享用和期盼“蘋果”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更多中國人關注的是空氣、飲用水、奶粉、五穀雜糧、藥品、飲料、白酒這樣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費品質。有網友自嘲:“你買蘋果四代,我買四袋蘋果。”“有人通宵排隊受凍,為的是一個叫iPhone4s的玩意兒,還微博直播;更多的人通宵排隊受凍,為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淚自流,這就是中國。”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蘋果”更接近“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高級層次,而後者屬於“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低級層次。而且,百姓發聲的分貝,遠不如有能力實現高級層次需求的精英人群。新聞媒體作為公共利益的守望者,更需要打撈底層民眾“沉沒的聲音”,保障社會各階層均衡的利益表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連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承認,4個月大的孫兒吃香港奶粉,自己也是香港“限奶令”的受害者。那些壓根沒指望吃上香港奶粉的內地民眾,更值得我們心疼和代言。國家質檢總局稱:內地奶粉合格率99%。央視主持人、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直言:我哪知道1%在哪呀?

  在一些人的思維定勢中,抨擊“蘋果”政治方向正確;而關注奶粉、地溝油、電信收費、油品品質、黃浦江漂浮死豬等問題,則可能觸犯“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總書記深圳考察語)。

  網友曹豫從另一個角度設想:如果媒體把與蘋果較勁的熱情,同樣用到整治奶粉、地溝油、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上,該有多好?二者孰輕孰重,不言自明。不喜歡蘋果産品及其服務,可以選擇不買;但人們吃的喝的呼吸的,可以拒絕嗎?

  媒體報道消費品品質時,還需警惕商業利益的困擾。今年“315晚會”上,竟然出現了某個備受爭議的乳製品廣告,刺痛了觀眾的眼球;而微博名人針對“蘋果”“大概八點二十發”的懸疑,尚未得到合理解釋。媒體戒慎恐懼,均衡而公正地審視社會問題、企業問題,才會有足夠的公信力。

  2011年,央視曾曝光,國家發改委正在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受到工信部旗下《人民郵電報》頭版頭條的駁斥。針對壟斷企業的消費者維權和輿論監督,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博弈過程。網友批評:國內某些壟斷企業漠視用戶利益,“如果説到傲慢,他們比蘋果只多不少”。

  就在眾議“蘋果”的聲浪中,“開胸驗肺”的農民工張海超病危住院的消息卻被不少媒體忽略了,這個單親家庭7歲女兒的“托孤”尚無著落。能否緊緊盯住奶粉、霧霾、塵肺病這樣一些更為基本的“草根焦慮”,體現著媒體對本國民眾的感情和擔當。

  今年,正部級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宣告成立,輿論監督不能滯後於新一屆政府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的坦誠開放和紮實努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