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白酒價高眾所週知,然而和這兩個行業相比,高速公路的毛利率卻不相上下。賺得盆滿缽滿的高速公路公司甚至將業務拓展到了地産、金融。滬深兩市A股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已經有13家公佈了2011年年報,平均毛利率高達56.08%,而最高的重慶路橋毛利率甚至達到了91.14%。(《新京報》4月9日)
平均毛利率高達56.08%的高速公路,從一個側面反襯出公路收費標準過高、公路經營性收費總量龐大的現狀。
世界上70%的收費公路在中國,這種狀況短期內很難改變。實際上,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公路,公路的建設、養護資金來源不是收費就是收稅。目前,在財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收費公路的存在是一個註定的結果。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公路收費不代表公路暴利,如此之高的收費公路毛利率,不管是對於資本市場還是對於社會公眾,迫切需要一個存在的“合理性”。
收費公路的高毛利率需要解釋:收費的“依據”是什麼、收費價格有沒有經過聽證、收費募集資金的流向、管理的成本、公路企業的非經營性支出等,都不該是一筆糊塗賬,要有詳實完善及時的資訊公開,一方面接受公共監督,一方面隨時接受監管部門、稅務部門的審計。同時,什麼時候收回公路建設成本、是不是屬於超期收費,都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之於眾。如果公路收費成為了公路管理企業左右手互相監督,左手收錢、右手監督的自我按摩,如果公路收費毛利率僅僅是上市公司年報上例行公事的數據顯示,亂象叢生的公路收費問題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梳理清楚,並得到實質性的規範。
在筆者看來,不僅收費的流程要公開透明,收費的資訊要及時發佈,全面接受監管和監督,而且從長遠看,公路收費的價格定價機制也需要構建起來——收費要有規範且明晰的標準並引入公共評議,提升公眾的話語權,不能企業説高就高、説低就低,想怎麼收就怎麼收。向公路管理企業繳納“過路費”本身就是一個消費的過程,倘若消費的價格生成機制淪為經營者“自我定價”機制,公路收費就無法保證公平合理。同時,也難以避免種種“收費貓膩”現象的滋生,而高達56.08%的平均毛利率就天然帶有暴利的嫌疑。
事實上,既然取消公路收費並不現實,那麼就必須要實現公路收費“陽光化”。不能繼續讓收費公路變成公路管理者的“天然提款機”和利益自肥的“小金庫”。(陳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