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豈是錢能了斷

時間:2012-02-21 09:14   來源:錢江晚報

  在上海打拼了十幾年的張女士夫妻倆,如今身家數億。她自個養的幾個子女都已移民國外,而當年因自己“沒有精力和能力照顧好幾個兒女”,送給了別人抱養的小女兒,卻隨養父生活在貧困的農村。張女士補償十萬元後,要回了女兒撫養權。沒想到一心要給女兒貴族式生活和教育的她,如今卻焦灼而困惑,給女兒價值千萬的別墅,給女兒找了最好的家教和學校,還在為女兒辦理移民手續,可沒成想半年後,女兒卻因思念養父,又加上學習壓力太重,選擇“逃離”貴族式生活,回到了養父的身邊。

  現實每每比小説更富有戲劇性,因為生活是活的,情感是活的,生命之河的流向有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另一方面,真實生活中真實的人,又每每比小説中的人物更堅韌,其心靈的堡壘更難被某一功利意圖強行摧毀。相比瓊瑤小説或某些宣揚攀龍附鳳主題的宮廷劇,這位“麻雀變鳳凰”的灰姑娘式小姑娘,卻以她的回歸貧寒顯示了人性的本真。

  英國有句諺語:“金子不能遍購各物。”從報道來看,不客氣地説,張女士身上有著某些“先富起來”一族的暴發戶特徵,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錢能擺平一切”的心態。當初因自己要去上海打拼,把親生女兒拋棄了,而既然已把才二個月大的女兒送給別人領養,按民間的習俗約定,親身父母是不能再去認親的。人家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當成親生女兒養到了13歲,你卻以養父家太窮不能給孩子“貴族式教育”為由,砸下一點點比給保姆還少的錢,就把女兒奪回去了,從民間倫理來説,這是背信棄義,是極不厚道的,也是很不“貴族”的。

  窮爸爸也好,富爸爸也好,親媽也好,養母也好,只要是把自己養大的,那就是最親的爸爸媽媽。13年的親情,又豈是能用金錢的利刃割斷的?在養父家,小姑娘生病時,張女士不會知道,沒擔過心,使過力;小姑娘高興時,張女士不知在何處,不曾分享過她的快樂。跟她“同擔風雨,共用陽光”的,是她的養父母與弟弟妹妹。你不去認親,小姑娘也不會知道有個富媽媽,生活也許貧困,但日子可以快活。就憑你是個親生母親,就橫刀奪走人家十幾年的養育之親,然後連小姑娘想念養父時多打幾個電話也要蠻橫干涉,是不是太不把女兒當“人”看待了?

  當然,雖説張女士有這樣那樣的不是之處,比如她想讓女兒速成為“貴族”也許是操之過急,她想讓女兒只認親生父母也許是“石板上栽花”,但她的“父母心”還是“可憐”的。俗話説“一爭兩醜,一讓兩有”,如果能在尊重女兒與養父的親情的前提下,進而尊重女兒的選擇,不揮起金元大棒説事,真誠為女兒養父一家提供一些幫助,那麼女兒就可以有兩個快樂的家。(洪信良)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