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天津水産市場出現“注膠蝦”的傳聞,日前記者對天津多個水産批發市場和社區農貿市場進行調查,發現市場上“注膠蝦”銷售確實大量存在。有意思的是,當記者對多個負有監管之責的部門進行例行採訪時,這些部門幾乎都是異口同聲地推諉:“不歸自己管”。(2月16日《新京報》)
在市場上尤其是食品市場上,“創新”的驅動、“創新”的奇跡,簡直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這種“創新”顯然不是為了使食品更安全、種類更豐富、市場更繁榮,而是相反,造假者們為了一己一時之暴利,竟使出最噁心的手法,不惜最終弄臭每一類食品的名聲。其手法一言以蔽之乃是,發明出一些化學物質並盡可能多地往食品中添加之。
注膠蝦之類何以如此流行,據説是“吃不死人”;注膠蝦之類又何以明目張膽,又據説是注膠環節不明,來源複雜,因而給監管與治理帶來難題。那監管難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是監管部門不知情?從注膠蝦的情形看,他們應該是比較知情的。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注膠蝦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就存在,也整頓過。天津市衛生監督所相關負責人更是表示:以前衛生監督所具有管市場的職能,在2005年就開展過打擊行動。
是監管部門不作為?據説他們是很照章辦事的。對注膠蝦,因為職能的調整,現在衛生監管部門不管了,工商部門也不管,而農業監測似乎又無暇去管。監管要對口,似乎也是一個“神聖”的問題,相關報道顯示,天津有關監管部門將對注膠蝦採取聯合行動,但執法一陣風過後,即便成立一個“注膠蝦執法辦公室”,最多也只管得了“蝦事”啊。
如此視而不見式的監管,會讓市場安全出現一個大大的空當,一個長長的灰色地帶,這實在是一件極其無奈的事情。而對鼓搗造假又“創新”衝動永遠存在的造假者們來説,顯然又是高興也來不及的。造假者是造假“創新”無極限的,難道監管部門也可以推諉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