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經濟”比“包子香精”更可怕

時間:2011-09-20 14:59   來源:燕趙晚報

  在安徽省安慶市江鎮這座近4萬人口的小鎮中,約有1.5萬人外出經營“蒸功夫”包子等面點生意,分散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合肥等各地。保守估計,每年在外從事面點行業的江鎮人銀行賬面收入就超過5個億。(9月19日《新京報》)

  一個4萬人的小城,每年創造的賬面收入達5個億,如果再加上隱性的收入,這個數據將會更加可觀,足以見證這個産業的繁榮。“香精包子”造就的財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光鮮的背後是“帶血的GDP”。

  他們自己都不願吃的“香精包子”,有害無害無需爭議。問題在於,如此龐大的産業集群,何以沒有受到當地執法部門的整治和管理?當違法行為能為地方經濟帶來利好的時候,“不管黑貓還是白貓”就會被理解成“只要不傷害本地人,一切都是可行的”。

  廣西傳銷打而不絕,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明打暗縱。至於原因,中國反傳銷協會負責人一語道破天機:當地經濟能從中受益,大量外地人涌入能拉動經濟發展。當地一些官員也承認,正是因為將其當成一個産業來做,才使傳銷等違法行為完全失控。

  香精包子具有類似的“傳銷思維”。走出江鎮,面向全國,既沒有危害當地人的健康,又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當地自然難以産生打壓的動機。這並非一種孤證,從浙江山東等省市地溝油的長期存在,到湖北假軍服市場的通風報信,其間除了官商勾結的腐敗因素之外,難道沒有出於“放水養魚”的地方經濟思維?

  無論是地溝油,還是小作坊生産違規添加劑,搜尋線索、進行處理並不困難。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監管的難度,也不在於檢測手段的落後,而在於監管者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之前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將“違規生産”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一把鑰匙,那麼這種亂象如何根治?

  這跟“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思維如出一轍,都是逐利下的浮躁所致。別以為造假販假都只是商業行為,這背後有無地方經濟利益考量,更值得關注和警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