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人保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遊鈞在中國政府網接受採訪時説,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已經實施的新農保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一起,共同構建了我們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其明年年底前實現全覆蓋後,將在制度上初步實現幾千年來中國人“老有所養”的願望和夢想。(7月28日《北京青年報》)
2500多年前,孔子曾如是描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自此,老有所養,含飴弄孫,兒女承歡膝下,便成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夢。
2500多年後的今天,溫家寶總理在3月份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重承諾:“我們要持之以恒,努力讓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隨著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7月份啟動,我國基本養老制度即將完成拾遺補缺,“最後的盲點”也將不復存在。
“老有所養”今朝夢圓,不僅讓國人的千年夙願得以實現,對於當下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覆蓋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群體,通過制度建設把公共資源更多地向他們傾斜,有助於更好地促進發展成果全民共用,縮小收入差距,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不過,實現“老有所養”只是第一步。必須看到,目前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只是完成了低水準的“普惠”,一方面,養老保障水準普遍不高,在CPI已經破六、物價居高不下的當下,城鎮居民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只能起到救濟作用;同時,由於養老保險制度是逐步建立起來的,“碎片化”現象嚴重,不同類型的人群分批參保,造成各自的繳費標準和領取標準不統一,甚至差距很大。
對此,人保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正在研究居民養老保險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制度和辦法,基礎養老金標準也將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這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與解決制度的“從無到有”相比,實現待遇“從低到高”同樣重要。有關部門應以此為契機,逐步完成養老保障體系的統一整合,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消弭各種養老模式之間保障水準的差距,消除養老待遇“多軌制”這一最大的分配不公,讓老有所養真正從口惠走向實至。
值得一提的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除了老有所養外,我們還要面對老有所學、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等社會命題。要想讓每一個老年人頤養天年,絕非發放養老金便可一勞永逸,政府必須承擔起更多責任。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教育、醫療、社區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儘快研究論證延遲退休年齡,積極為老年人發揮作用搭建平臺,讓老年人在發揮餘熱中實現自我價值;此外,廣開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夕陽産業發展,建設養老院、社區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大學、家政服務公司等,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産品和服務。
全國老齡委的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26%,早已超過10%的老年社會門檻,並將迅速成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更為嚴峻的是,西方是先富後老,中國則是未富先老。在“421”家庭模式難以承擔養老重任的情況下,唯有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各盡其責,切實如溫總理所言“寧肯少上項目也要讓全民老有所養”,老齡化的中國才能真正“走進春天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