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地區的雙重轉型之路

時間:2012-03-16 09:34   來源:人民網

  我國東北和中西部很多地區是資源型地區,面臨著雙重轉型的歷史使命:既要按照國家經濟發展大局解決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又要根據本地實際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資源型地區,既有共性的宏觀結構失衡問題,如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內需不足,資源和能源消耗水準高、全要素生産率偏低、自主創新不足,勞動者收入偏低、分配結構不合理、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又有資源型經濟所特有的問題,如産業結構重型化、初級化、單一化,經濟增長外向依賴性強、週期波動大程度深,財政上繳比例大、自我積累少、公共服務欠賬多,城市功能不完善、呈現“飛地化”“孤島化”特徵、城鄉發展差距大,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遺留問題多等。

  由於初始分工的影響以及製造業部門技術和人才門檻較高,資源型地區容易形成對資源部門的投資偏好。一旦資源産業片面繁榮,又會對生産要素形成強大的吸納效應,對其他産業特別是高端産業形成擠出效應,還會因為巨大的沉沒成本形成産業發展路徑的鎖定效應,從而導致上述問題的産生。這樣的發展路徑如果被不斷強化,經濟增長方式就會越來越不合理,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就會越來越突出。

  因此,資源型地區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的部署,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加快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實施科技、教育、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積極做好就業、住房等重點民生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加強節能減排,推廣清潔生産技術和綠色消費模式,促進資源環境被動犧牲型增長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增長轉變。

  在這個過程中,應遵循資源型經濟轉型規律,著力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創新:一是産業政策創新。建立衰退産業救助機制和新興産業扶持機制,根據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確定不同的主導産業和接替産業;在産業模式上把發展迴圈經濟作為資源型産業優化升級的基本路徑,促進資源節約和迴圈利用,特別是促進具有“幹中學”特徵的高端製造業、具有“知識溢出效應”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具有吸納衰退産業工人再就業作用的現代服務業、具有促進産業融合和提升功能的資訊産業加快發展。二是資源管理制度創新。主要是建立邊界清晰的資源産權制度,建立不同層次的資源産權市場,讓資源回歸資産、資本的經濟屬性。除國家公益和國家安全需要以外,資源産權的取得和讓渡應通過市場機制。三是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創新。儘快建立反映資源開採完全成本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以價格機制倒逼資源節約和科技進步。四是資源型城市發展模式創新。主要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資源型城市與區域龍頭大城市互動的壁壘,加強基礎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其以城帶鄉和融入大區域協作的能力,由專業型城市逐步向綜合型城市轉變。五是體制創新。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企業自主決策的投資體制、與資源資本化要求相適應的金融體制、與建設“兩型社會”要求相適應的財稅體制、産學研一體化的科技體制、促進擴大開放的行政管理體制、促進城鄉統籌和公平公正的社會管理體制等。(王炤坤)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