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同學的女兒,大學畢業後報考本地公務員,培訓、復習,一切妥妥的,可一家幾口心裏依然有些忐忑:最怕面試了,沒底。身邊的年輕人大都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的“勇士”,也“最怕面試”。
“怕”從何而來?面試有問題式、壓力式、隨意式、情景式、綜合式等,每次都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格式,難以準備;文字考試一般有參考答案,而面試是主觀評價,沒譜兒;當下職場面試難免總要託人説情,找不到關鍵人關心,還能有戲嗎?心裏沒底。
常言道“不打無準備之仗”,可有些考試特別是現在各層各級、各式各樣的面試,你真的沒法準備(至多只能準備“下次再來”),題目各種出其不意,令應試者常常面面相覷。
在某地教育系統,中級申報高級職稱者都需要經過面試,規定既出,申報者各顯神通,符合原始條件的好多教師,常常四處搜索評委名單,以尋求關照,評委們則每年都因此苦不堪言。今年,某評委便想出一個絕招,將面試問題出得十分冷僻,弄得每個應試者都心裏沒底。題目一難,好多人便覺得未能通過也在情理之中。結果,某些核心關係戶就可以順利進入最終評審,而且看不出破綻。這堪稱“逆淘汰”的升級版。
面試時的“逆淘汰”或“暗淘汰”,早有領教或不時耳聞。比如,有朋友在某大型國企工作,一開始招聘新員工時都老老實實註明“女生除外”,因為某些露天作業崗位確實只適合男性。可那條“女生除外”很快被人貼上“歧視女性”的標簽,遭到網民集中“噴”擊,主管部門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得不出面干預。後來,人力資源部遇到什麼求職者的簡歷都照單全收,但增加了一個入職前的面試,即用來淘汰那些不好直接拒絕的女生的一個環節。
又比如,本地高考近些年開始採用“3+學業水準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其中關鍵的“3”是語文、數學、外語,這裡面有兩門屬於語言類,女生往往更具先天的學習優勢。外地一些理工科院校在追蹤本地生源學生學習情況時,發現高分之下存在的隱性問題,便在自主招生環節通過面試的問題設計,來把控生源品質。某高校招生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説,借助面試,要淘汰一些理科學習興趣不足、後勁不足的高分女生。
上述兩例,都是以面試之名進行“暗淘汰”,假如公之於眾,其做法也要被質疑為可能淘汰了有素質、有能力、有分數的女性。不過,這樣的“逆淘汰”,也不能説一點道理都沒有,也是對社會某些思路和制度的一種矯正。
其實,“可怕”的面試也有一“怕”:陽光。面試一般是錄取、錄用、任用前的最後一關,得分和評價最為關鍵,如果這個環節最大程度地接受考生和社會監督,譬如,面試的內容與要求有針對性的説明,面試的題目有權威的審核把關,面試的全程有監督,面試的結果有公示……法治時代,這些“有”,都是可以有的、應該有的。這些“有”,足以排擠暗操作、神題目的生存空間,足以排解“三沒”應試者的疑慮糾結。陽光之下,作弊作惡的成本總是要大些,人們公平正義的獲得感也會大一些。
最新消息稱,美國和德國兩家公司利用人事評價演算法軟體,正打算研發一個“數據挖掘系統”,以便在勞務市場有的放矢地打探出貨真價實的“行業達人”。該系統基於對人們説話的語句(包括自由説話、電子郵件、網路聊天等)進行分析,測量他(她)在與人交流時句子的長度、選擇的單詞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某些詞類的應用頻率、話語的語調、重音、語速和單詞之間的停頓,由此給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供用人單位參考,比如一個求職者的敬業精神、證券公司的職員是否有風險意識、一個管理人員是否經受得住緊張(《新民晚報》12月19日)。這算不算是面試科學化的一個好消息呢?(周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