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折射鄉村教師的價值追求

時間:2015-08-19 09:07   來源:光明網

  新疆伊吾縣鹽池鎮寄宿制學校有一名哈薩克族教師塞爾山?加汗,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給農牧區的孩子們傳授知識,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用真心和真情愛護著每一個學生。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他走遍了鹽池每一個牧場,把牧場上放牛、放羊的孩子們帶回校園。他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15年3月,塞爾山?加汗榮登“中國好人榜”。(8月18日 光明網)

  筆者從小生長在中西部農村,對鄉村教師有著很深的感情。鄉村教師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用心血點亮了偏遠落後地區的“庠序燈光”,讓許多農家子弟有機會走出大山。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豐盈鄉村教育的內核,增進均衡教育的希望,依然離不開教育從業者的細節推動。

  去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師範大學師生座談時,提出了“四有”好教師標準。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遇到“壞老師”則是人生的不幸。“中國好人”塞爾山?加汗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發揮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將學生帶到自己家裏無償補課,還是給學生買棉襪子、新鞋子,抑或帶著學生到醫院看病,正是有了“仁愛之心”,塞爾山?加汗才會給予學生如此多的愛與關心。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知識改變命運”的顯示度下降、週期性變長,利益固化、階層封閉讓“知識無力感”、“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空間。而在“重養輕教”等傳統觀念的裹挾下,農牧民對知識的渴望不強烈,對讓孩子上學的認同程度不高,學生輟學經常發生。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塞爾山?加汗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代課老師魏敏芝一樣,利用假期走遍了學校周邊的每一個牧場,每一個學生的家,實現了學校裏的孩子一個都不少。

  實際上,“一個都不能少”並非塞爾山?加汗的角色義務,而是他的自我要求;“一個都不能少”的背後,隱伏著他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只有拔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孩子們的未來,才會多一些人生突破的可能性。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可以使人們通過自身努力,提升參與平等競爭的能力,這有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通過教育,讓農家子弟“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多一些渠道,全社會才會更有生機和活力。

  塞爾山?加汗不僅是一個好教師,也是民族團結的“使者”。不論是在工作中教育不同民族的學生團結友愛,還是堅持照顧一位孤寡漢族老人,抑或挨家挨戶宣講民族團結,他用自己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信任,在平凡的世界裏書寫不平凡的人生。用自己的光和熱,點亮並溫暖別人的世界,正是“中國好人”塞爾山?加汗帶給我們的啟示。(楊朝清)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