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留守的問題將有效緩解鄉村底層孩子的成長問題。留守問題之所以得以産生,社會其實已經不缺乏共識,如城鄉二元制下的社會福利政策割裂,兒童隨父母進城的渠道缺失等等。
據報道,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西部底層孩子們階層再生産發生的日常機制及策略干預研究》,深入到中國西部一個偏遠村落的一個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展開了為期兩個半月的田野工作,微觀揭秘鄉村底層孩子們所不為外知的日常“江湖”。
學生“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其實在每個人的“學生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像這一田野調查報告所反映的大面積出現的狀況,卻極其少見。事實上,聯繫到近年來少年暴力事件的頻頻發生,其低齡化和手段的殘忍程度令人髮指,更難以讓人將之歸咎為一種偶然現象。
特別是較之於其他的“調皮”方式,拉幫結派的流行更具有某種象徵意味。因為拉幫結派本質就是尋求一個共同體,免於外部傷害的過程。在過去,這種幫助的功能多由家庭、學校來完成。但在今天,隨著鄉村留守現象的普遍化與農村教育的弱勢,一些孩子不得不去尋求一種外在的保護體系和歸屬感。
此項田野調查的樣本學校,有75%的學生屬於留守兒童,而據保守統計顯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總數已佔到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的四分之一。可見,解決留守的問題將有效緩解鄉村底層孩子的成長問題。留守問題之所以得以産生,社會其實已經不缺乏共識,如城鄉二元制下的社會福利政策割裂,兒童隨父母進城的渠道缺失等等。
如何確保底層少年的成長儘量不受到鄉村頹勢的影響,靠政府的單方面介入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具體到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上,它原本是為了免除留守兒童受到外部傷害的一種應對之策,但從田野調查來看,外部傷害似乎被阻隔,而內部引發的幫派問題又隨之而起。這種條件下,社會組織的加入是一種必要的選擇。
然而,此前有調查顯示,在幫助鄉村留守兒童的活動中,社會組織總體來説沒有發揮專長,也沒有持續性、長期性活動。且社會各界對鄉村兒童的幫扶重點是救貧濟困,鮮有涉及心理或情感上的支援。
鄉村底層少年的問題,最終將反饋到整個社會的層面,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將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精氣神”。對於這個群體的關注,源自學者的田野調查其實也僅僅是為外界打開了一扇窗。鄉村底層少年幫派化問題,不應該被孤立看待。解決農村的種種問題,需要呼喚起人們對底層的更多關注與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