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勞動節,每逢5月1日,世界各地都會舉行系列慶祝活動,重溫勞動之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宣示勞動者存在的價值。
對於大多數勞動者而言,工作是一種謀生手段,它為每個人和家庭提供了社會生活的一切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只要所從事的工作符合法律規定、公序良俗,勞動者的尊嚴就應該得到保護。也有很多勞動者認為,工作還是實現人生理想、自我價值的舞臺,渴望努力工作能換來榮譽。這樣看來,讓勞動者收穫更強的存在感,就應該滿足上述三個方面的需求。
先來説説勞動者的物質需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城鄉居民的整體收入水準也在不斷提高,生活條件穩步改善。但在城鄉居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同樣值得關注。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收入增長相對滯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成為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一個突出表現。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正在全力推進以“提低、擴中、控高”為基本思路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少“硬骨頭”接連被“啃下”,改革成效正在逐步得到體現。
除了保證收入之外,一線勞動者的尊嚴也應該得到保障。以環衛工人為例,其勞動成果常常不被尊重,新聞報道中還不時出現環衛工人遭到無端辱罵毆打的事例。與此情況類似的還有農民工、産業工人等勞動群體。再如,不少用人單位存在包括性別歧視、身份歧視、B型肝炎歧視等各類歧視現象,以各種不合理的內部規定剝奪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對此,國家應該繼續加強法治建設和社會保障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最後再來説説榮譽感。努力工作所換來的社會認同很多時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它體現了人在精神層面的更高追求。我國每年評選全國和各地勞動模範正是順應了這樣的需求。
特別是在4月28日,2968名勞模和全國先進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的表彰,這是時隔36年後,中國再次以最高規格表彰勞模。
對我國的勞動者來説,這是他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於勞動者的崇高敬意,勢必將激發起全國勞動人民的工作熱情,釋放出無限潛能,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新的動能。
人類歷史是由勞動者寫就的,人類社會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傾力奉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自然也離不開每個勞動者的辛勤耕耘。因此,在政策法規、行政管理和社會道德建設方面加大力度,確保每個勞動者的付出得到合理回報,能夠有尊嚴地工作,獲得更強的存在感,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