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常熟法院依法審結了一起在微信朋友圈內銷售假冒商品的案件。常熟一女子因在微信朋友圈售賣假名牌商品,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十三萬五千元。
近一年以來,朋友圈虛假廣告資訊漸成氾濫之勢,由於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資質認證,僅靠人情關係搭建的交易平臺漏洞百齣,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出於對好友的信任,不少人喜歡通過微信朋友圈買自己心儀的商品,也就是所謂的“熟人買賣”。買到真貨並享受到了方便和實惠的,當然萬事大吉;可是萬一不小心買到了假貨怎麼辦?誰來為此買單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消費者自身。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四成大學生曾在朋友圈代購到假貨,但由於賣家就是身邊的朋友,讓許多買到假貨的學生礙于情面,不好意思去維權。另外,幾百塊就能買到的“高檔産品”,是真是假其實消費者心知肚明。在虛榮心的作祟下,部分消費者知道是假貨也自願購買,後果只能自己去承擔。
其次是微商,也就是朋友圈的假貨銷售者。微信圈基本上是熟人圈子,出於信任,“圈中人”也會幫助推銷,從而造成微信售假“紅火”。而且微信朋友圈行銷幾乎是零成本,售假者只需要聯繫廠家訂貨,賺取其中的差價即可。利益的誘惑再加上法律意識不強,看見其他人都在賣,盲目跟風,既傷害了朋友間的情誼,也觸犯了法律,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由此可見,朋友圈售假,傷害的都是自己人。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侵犯商標持有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對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的售賣行為,相關平臺要逐步承擔起對售賣活動真實資訊的管理,並進行監管規範。社交平臺要擔負起主要責任,工商部門也會督促和指導相關平臺加強約束和自律。
“3 15”前後,騰訊官方開始查封大量涉嫌通過微信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微信賬號,許多粉絲量龐大,進行過商品推介或其他廣告行銷活動的公眾賬號都被查封。今後,如果用戶發現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存在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可以通過微信的舉報功能來進行檢舉。
而消費者要建立理性健康的消費理念,不購買心知肚明的“問題産品”,在朋友做出違法行為時要及時提醒規勸,購買到假貨及時舉報,以減少這種違法犯罪現象。微信就應當是一個大家日常交流分享的凈土,實在不該成為生意人的“賣貨櫃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