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確保小學一年級“零起點”?

時間:2014-11-17 09:21   來源:紅網

  教育部等部委15日對外發佈《關於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其中規定,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確保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11月16日《長江日報》)

  多年來,類似的規定和要求幾乎不絕於耳,但是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在談及學前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時,仍然覺得“保教品質參差不齊,一些地方的幼兒園‘小學化’仍較嚴重。”筆者認為,在目前基礎教育整體環境下,不解決以下問題,不可能實現小學一年級教學“零起點”。

  一是孩子家長的怕輸心理。現在入園小孩的父母,其中很大一部分包括他們的祖父母,幾乎都經歷過嚴酷的應試教育,體驗過從幼兒園開始,每一步都必須有提前量,才能跟得上學習成績的競爭。這種狀態現在沒有根本改變,誰也不敢輕信上面的一紙承諾,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二是社會機構的投機心理。“中小學校不準搞課外家教”,上級對此越是要求嚴,社會教育機構越是暗自叫好,他們相信“禁令”可以阻止公辦學校力量涉足家教,但這正是他們拓展市場甚至獨佔市場的好機會。這次,教育部如果管住了公辦幼兒園,難説社會幼教機構不會更加大膽地趁虛而入。

  三是初段教學的默認心理。不要説一年級教學無法把關“零起點”,恐怕很多學校和一年級老師自身認識都不到位。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的成績排名,從主體上並沒有得到弱化,你不可能指望一年級教學真正放棄合格率和優秀率的比拼,很多老師恐怕從心裏還依賴“超級孩子”的成績撐門面呢。

  四是主導社會的成功心理。貧窮地方以“教育錦標”的品牌為榮,普通父母為“成績優秀”的孩子驕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往往是以成功為主的社會追求的反應,而基礎教育的成敗更趨畸形。社會一天沒有真正淡定對人高低貴賤的區別,一個家庭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孩子走向精英的努力。

  與一年級“零起點”教學的提出相映成趣的是,前不久,由中國教育學會發起,全國64所高中開始試水,讓“學有餘力”的高中生先修大學課程,此舉據説稱為“因材施教”。這種在學生成長的高端作出的引領,對下游是無聲的暗示: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你不搶跑,哪有未來。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