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為什麼就是治不好宰客問題?

時間:2014-10-14 08: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從2012年春節的“宰客門”,到安徽老人因遭遇旅遊陷阱給海南省長寫投訴信,再到去年曝光海南旅遊亂象,潛水拒絕交錢拍照將“受憋刑”等等,三亞旅遊亂象一直被輿論關注,三亞官方也多次表態要大力整改。但是,國慶假期央視記者的體驗調查表明,這裡的宰客亂象依舊猖獗。

  賣水果短斤缺兩,吃海鮮價格巨貴,摩的帶客收回扣,導遊購物吃返點……客觀地説,凡此種種宰客亂象,在全國各地景區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媒體和輿論再次將關注的焦點對準三亞,不是像三亞某官員之前所説的“惡意攻擊三亞”,而實在是因為三亞儼然已成景點宰客的“典型代表”。面對“國際旅遊島”被坊間評為“國際宰人島”,面對國內遊客“去三亞不如去東南亞”的説法,我們的感覺不是幸災樂禍的快感,而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痛。

  “要對惡意攻擊三亞的人追究法律責任”、“價格雖高但旅客簽字就不算宰客”,諸如此類官方説辭,曾經引發過輿論炮轟;但總的來説,自從2012年宰客事件後,“嚴防欺客宰客”一直在三亞政府的議事議題之中,每當黃金周來臨就會以文件等方式一再強調。因此,也許不應該説當地政府對宰客問題不重視;可問題是,形式上的重視,顯然沒能換來實質上的蛻變。

  説實話,對央視節目中“記者購買了2瓶蘭花精油,總共1204元”之類,有故意送宰之嫌的“為挨宰而挨宰”的曝光方式,我並不認同。至少,並沒有強制消費、強買強賣等場面出現,這應該算是一種進步。但是,宰客問題在三亞依然是嚴重的,不誠信的行為體現在方方面面,並最終以出奇昂貴的價格呈現——除非官方對“宰客”的定義與公眾不同,依然堅持認為“價格過高”不是問題,只要明碼標價又有消費者簽字,就不算欺客宰客。

  重視遊客的體驗和感受,將遊客的滿意視作比“吸金”數字更高的追求,這是“國際旅遊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事實上,對於價格的高與低,理性的遊客自有判斷,也不會無端苛責,關鍵是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並與良好的服務水準相匹配。在這一點上,三亞需要對比的對象,不是國內的同類景區而是國際的同類景區,資源得天獨厚且被冠以“國際”之名的三亞,應該立志成為國內景區的榜樣。遊客的認同感和美譽度,要比“國慶七天旅遊總收入18.68億元,同比增長22.98%”之類的數字重要得多。

  基於此,媒體的曝光也好,遊客的投訴也罷,有關部門其實應該對此心懷感謝。這些“衣食父母”,不只是旅遊市場秩序的真切體驗者,同時也是最終評判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是旅遊市場良善秩序最可依靠的重要建設力量。與遊客站在一起,重視每一起投訴,宰客問題沒有治不好的可能;反過來,與金錢站在一起,滿足於“一次性買賣”,將投訴視為“惡意攻擊”,宰客問題更沒有治好的可能。治理宰客問題,與其説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如説是一個態度問題——頻發文件鮮少落實,不能代表某種真實態度,卻能真實代表某種態度。舒聖祥(湖南 職員)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