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期望與困境、機遇與風險,更需要勇氣與智慧、決斷與耐心,今天高考面臨的難題,絲毫不亞於考生筆下的試題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我們又一次迎來了“高考季”。930多萬考生,30多萬個考場,在這場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中,考生緊張地揮筆答題,家長們頂著烈日揮汗守望,公共服務部門幾乎全面動員……短短幾天的高考,就像炎夏等待已久的一場透雨,融入無數人的人生記憶,也匯入了不捨晝夜的時代洪流。
有國外媒體感嘆,“中國正以飛快的速度發生著改變,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國人使用筷子那樣難以改變”。這樣的結論顯然有失偏頗。今年高考改革的一些進展,就見證著高考的時代之變。
比如,28個省份實施“異地高考”, 5.6萬名隨遷子女在居住地參考,同比增長近12倍。儘管各地門檻高低不同,但短短一年間,從戶籍限制的“破冰”,到開放範圍的拓展,流動社會的教育公平已站上了新的起點。又比如,粵浙滬等地先行先試,打破“一考定終身”。無論是“三位一體”式選拔,還是“六三一”錄取方式,都在為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機制探路。
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已走過萬水千山。從1977年恢復高考“平地一聲春雷”到今天,高考的變化何嘗不是氣象萬千?37年間,錄取率從不足5%到突破70%,從“一卷試天下”到“全國統考,分省命題”,從文理分科到“3+X”科目方案,從“唯分數論”到科學選材,高考的改革腳步從未停息。正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舞臺上,千千萬萬人找到了人生出彩乃至改變命運的機會。
“門與路”,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意蘊頗深。門是路的起點,也是路的終點。門可以擋住你前進的腳步,也可以讓你通向未來。從這樣的語境來理解,高考的意義正在於,它既是一扇開啟精彩的人生之門,也是一條向上流動的社會之路。
近20年前,筆者讀中學時,老師每每講起一個姓朱的農家子弟,屢敗屢戰,復讀不息,最後經歷了8次高考而上了大學,時人稱之“朱八屆”。現在想來,這個勵志故事未免有些殘酷,但以史家所謂“了解之同情”觀之,高考對於普通人的寶貴价值可見一斑。30多年來,不管試題怎麼變、規則怎麼改,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始終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夢想、社會公平的期待,這是恒久不變的時代呼聲。從多年前鼓舞考生的口號“梅花香自苦寒來”,到如今“沒有高考,你如何拼得過富二代”的校園橫幅,這場考試承載的希望非比尋常。
誠然,今天的高考再也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個人成才的途徑日益多元化,在一個深刻轉型的社會,高考也在變動中尋求新的定位。但高考依然是國家選拔人才、打通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依然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底線。從這一視角看,今天高考面臨的難題,其升級和難解的程度,絲毫不亞於考生筆下的試題。
異地高考雖然已經起步,但巨大需求與現實可能之間的缺口,決定了這扇大門有一個徐徐打開的過程。不久前,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涉嫌受賄案暴露的“特招”腐敗,又讓人們警思,從權力失范到潛規則都會侵蝕教育公平的基礎。這幾天,大別山深處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的“苦修”場景讓很多人動容,甘肅會寧“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模式遭遇的挑戰引人深思,他們憂心“時代的列車會不會把我們越拋越遠”?仔細傾聽這樣的焦慮之聲,個體艱辛背後的城鄉差別、區域鴻溝,更顯得觸目驚心。面臨期望與困境、機遇與風險,更需要勇氣與智慧、決斷與耐心,社會目光交織下的高考改革,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生動樣本?
“百年能幾何,三十已一世”。1977年冬天的那次高考,點燃了570萬青年的希望。儘管那時國家竟“窮”到拿不出足夠的紙來印製考卷,但多少人由此迎來了命運的拐點,中國也開始了“春天的故事”。37年來,高考在改革時代寫下了自己的答卷,而現實又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呼喚新的解答。無論是人生的奮鬥,還是社會的進步,一次考試不是全部,前行的路就在腳下延伸……(詹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