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該為食品安全“埋單”麼

時間:2014-06-09 09: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美國River Road出品的《食品公司》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情景,敘述了一位美國牛奶供應商對優質牛奶生産的看法。他説:“你必須記住一個事實,農民們的生産一定是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如果你願意付兩美元買牛奶,你喝到的牛奶就會像自己家後院養的牛擠出的奶一樣好,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人們開始對更好的食物有需求,我們就能生産”。

  這表明需求決定供給,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會有什麼樣的供給。當我們租不起房子的時候,市場會提供“群租房”解決需求。同樣的道理,如果消費者不願意對食品出高價,那麼市場會通過降低成本方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諸如蔬菜的農藥殘留、水産品運輸中的孔雀石綠殘留等,都是供應商為了降低成本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消費者喜歡“賣相”好的食品,供應商可能會“主動”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為饅頭“染色”、為鹹鴨蛋添加“蘇丹紅”、在豬飼料中添加“瘦肉精”,以滿足消費者對“賣相”的偏好。

  只要資訊充分

  食品安全風險是可控的

  2012年我們對遼寧省大連市、山東省濰坊市、河南省鄭州市、廣東省中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等5個城市2121位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如果直接問消費者,食品安全重要還是食品外觀重要,多數消費者回答是食品安全重要,但是在對消費者做購買行為的模擬實驗時,多數消費者會把外觀放在第一位。可見,消費者説與做會不一致。供應商並不關心消費者説什麼,更關注消費者怎麼做。

  從本質上來看,目前在中國發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供應商在消費者不知情狀況下的惡意行為所致。防範這種惡意行為,中國古人有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一些古代城墻的每一塊墻磚都會刻上建造者的姓名,這實際上是一種追溯資訊系統,目的是增強建造者的責任心,一旦在城墻出了問題還很容易找到責任人,這樣的城墻必定很堅固。

  所以只要有充分的資訊,食品安全風險應是可控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提供資訊必然要增加額外成本,並可能隨著資訊覆蓋的範圍、資訊細節的精確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加。只有消費者願意為增加的資訊“埋單”,市場才會供給含有資訊的食品。在歐盟,銷售食品需要提供可追溯資訊,這並不是政府規定的,而是零售商聯合會首先要求的。歐盟的零售商聯合會是一個市場組織,它的要求體現了對市場需求的回應。在中國,某些牛肉生産商根據市場需求,也自主建立了可追溯體系,但含有可追溯資訊的牛肉售價很高,僅能滿足高端市場。對於中國蔬菜、豬肉等大眾化的商品,建立可追溯體系卻不是市場行為,更多反映了政府意旨。2010年,我國商務部、財政部要求,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建立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品質安全追溯鏈條。幾年過去了,根據我們的觀察,這些試點城市可追溯食品市場發展非常緩慢。在菜場中只有一兩個攤位銷售可追溯食品,門可羅雀,帶有明顯的“樣板”特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