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校應該給學生選擇的自由

時間:2013-12-20 13: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簡政放權”再次成為改革熱詞,重溫以下觀點顯得很有必要:“中國教育是計劃經濟的最後一個堡壘。”此説不無道理,幾乎每年都有人借此表達對教育的不滿,最近一次出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之口,他呼籲教育改革開放。

  其實,這些年來,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涌動著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改革熱情,山東濰坊、山西晉中、浙江上虞、四川閬中等不少地方的教育品質,已有令人欣喜的改善,可以説,計劃經濟的這個堡壘正從內部鬆動。三中全會《決定》釋放的信號進一步表明,堡壘遲早會被攻破。

  一個令人興奮的突破是,給予學生可多次考試的權利。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解讀這一方向時舉例説,有的高中一年級學生參加了社會化的英語考試,成績非常不錯,他可以不上高二、高三的英語課,“可以去操場上跑步,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可以搞一些課題研究”。他還強調説,高中每一個學生將擁有自己獨立的課表,“我們期盼多年,這一次必須實現”。很顯然,新一輪教育改革突出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選擇”。

  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嚴重缺乏選擇性,只能遵循指令而行。農民被限制在土地上,城裏人的一日三餐也受制于糧票、油票。30多年來,我們接受的教育也與此相似。從小學開始,我們學什麼、跟誰學、如何學,被一張張課表計劃好了,學生們只能在一條既定的軌道上前行,區別只在於有的人走完了全程,有的人半途而廢。而在辦學之路上,學校也缺乏自主權,大都只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指令齊步走。

  中國的基礎教育必須走出這個怪圈:學校被上級管得過死,學生被學校管得太嚴。一些校長會抱怨檢查、評比太多,沒有選擇教師的權利,甚至無法做主為學校購買什麼樣的圖書,導致大量“垃圾”佔據圖書室等等。而他們中的一些人一旦面對學生,又會把上級對他們的管理方式變本加厲的轉嫁給孩子們。

  比如,福建省安溪縣龍涓鄉舉溪中學就發佈規範女生行為的“七不許”:不許給男生傳遞紙條;不許認男生為‘哥’; 不許邀男生一起過生日;不許和男生單獨同乘一輛自行車及其他交通工具……“否則,均視為品行不端,有辱家風、校風”。這種嚴加管制,實際上是目前學校自身管理困境的某種投射。

  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直聲稱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須知,這個目標的實現必須基於學生自由、充分的選擇。何謂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認為,擴展自由既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又是發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們幾乎不能有選擇、而且幾乎沒有機會來發揮其理性主體的作用的各種類型的不自由,構成了發展。

  對於教育而言,不自由必然阻礙發展。幾乎不能有選擇,導致了教育的一大問題:把不同的人培養成了同一種人。無數個性格、天賦、興趣、生活經歷迥異的學生,以高度相似的方式接受教育,讀同樣的教材、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連體育課也不例外。這樣的學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工廠,一個個不同的孩子來到這裡,經過學校幾年十幾年的打磨,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棱角,變成了相似的産品:他們雖然長著不同的腦袋,卻難以産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甚至連自己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都不清楚,所以才會出現每年數百萬人一窩蜂報考公務員的奇觀。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所好的學校應該像一家大型的超市,學生就像顧客,能在其中各取所需。學校要做的,應該是盡己所能開發、提供多元、適合的課程産品吸引學生們選擇,而不是強制性的把他們圈在一個個的教室裏。一些學校的探索表明,只有自主的選擇,才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活力,他們的差異才可能因此而展現,“因材施教”才不會淪為空話。

  北京十一學校,就開設了200多門課程(其中數學就分六個層次,供不同能力不同追求的學生選擇),實行走班選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課表,該怎麼學,自己做主。我在採訪中也發現,即便一些師資等資源薄弱的農村學校,只要“目中有人”,同樣也能做力所能及的改變,為學生們提供教科書之外的更多選擇。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説,人生是一枚硬幣,正面是選擇,背面一定是責任。只有交給學生們選擇的空間和權利,他們才可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李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