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賦予的權力一旦異化為私人權杖,其隨意使用幾乎成為必然。我們不能將規範權力使用的理想,完全寄希望於官員的個人品質上。貪官反腐、邊反腐邊腐敗,是權力既無外部監督也無內部制衡的後果。
作為十八大後的又一落馬高官,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的履歷和言行正被輿論密集盤點。10月30日,媒體爆出了廖少華的廉潔語錄,稱其提醒幹部,要把好“思想關”,築牢思想防線;把好“慾望關”,警鐘長鳴;把好“權力關”,正確使用權力;把好“小節關”,始終廉潔自律。
句子整齊、音韻鏗鏘的反腐語錄,公眾並不陌生。稍早于廖少華落馬的季建業2010年就任南京市市長時,也曾在就職演説中以一個漂亮的排比句做出承諾:“做一個執政為民的市長;做一個務實奮進的市長;做一個依法行政的市長;做一個廉潔從政的市長。”隨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高調表示:“儘量做人民滿意的市長。若干年以後我不當南京的市長了,讓老百姓來給我打分,如果打到七八十分我就滿意了。”
近幾年來,在對落馬貪官的“精神清算”中,幾乎都會發現一些讀來冠冕堂皇的廉政語錄、一些貌似雷厲風行的反貪舉措。等貪腐暴露後,再回看這些人當年在臺上的肅貪反貪情形,會讓人唏噓不已。為此,一些評論者創作了很多段子來形容這些兩面官員,諸如“臺上反腐敗、臺下搞腐敗”“左手拿現金、右手拿先進”等,而對其個人品性的憎惡和批判則掩蓋了對權力本身的反思。
貪官反腐、邊反腐邊腐敗,是權力既無外部監督也無內部制衡的後果。當前,地方上普遍存在的一把手負責制,使得權力不僅高度集中而且很容易被私人化、家長化。由此産生兩個後果:一是權力尋租風險激增,尤其容易發生在土地、資源等需要行政審批的領域;二是決策缺乏民主過程,因其不民主所以更難科學。
公眾賦予的權力一旦異化為私人權杖,其隨意使用幾乎成為必然。我們不能將規範權力使用的理想,完全寄希望於官員的個人品質上。對此,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曾多次呼籲,反腐工作的突破口在於權力結構的改革優化。在梳理了百位落馬的省部級高官的經歷後,李永忠得出結論:一兩個高官出事,應該是個人素質出了問題;三五個高官出事,或許是思想教育出了問題;十來個高官出事,可能是選人用人出了問題;幾十個高官出事,大約是監督體制出了問題;上百個高官出事,肯定是權力結構出了問題。這個分析,是今天反腐工作的警鐘,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