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休假只能“愛‘拼’才會贏”?

時間:2013-09-22 14:23   來源:羊城晚報

  “上3天休6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16日起工作進入混亂狀態!”“請3天假休息8天”、“請2天假休息10天”……中秋、國慶假期來臨之前,五花八門的微信提示、“拼假攻略”便躥紅網路。人們熱衷“拼假”,“愛‘拼’才會贏”,就是為了錯峰出遊,有一個高品質的假期。然而,硬性的假期設置,讓假期數量與品質之間存在不少尷尬與無奈,合理化的休假安排距離百姓有多遠?

  中國自古有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休息休假權的落地,既是人作為生産要素的調整,也是公民意義上權益與福利的彰顯。數日前,甚至有專家樂觀預估,“依據我國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哪怕經濟增速低一點兒,如果每年能增長6%,到2030年,我國就可以實行工作四天、休息三天的制度。”只是,在豐滿的未來面前,現實顯得相當骨感。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顯示,受雇于他人或單位的勞動者每週平均工作時間為5.5天,創業者每週平均從事創業項目的時間為6.4天。當此背景下,合理安排好休息休假的內容與節奏,顯得彌足珍貴。

  去年以來,“拼假”成為中國式流行語,各種“拼假攻略”甚囂塵上,創意的背後,是民眾對假日安排的焦慮與怨尤。譬如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根據《關於201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今年中秋節休3天,國慶節休7天,前後有3個週末雙休日被調整成只休一天。“混亂工作模式”持續大半個月,惹來不少網友吐槽“太淩亂”。估計會有不少“馬大哈”出現上錯班或者放錯假的情況。

  “拼假”盛行,細究動因,無非有三:一是勃興的休閒需要與捉襟見肘的假日供應之間的矛盾。如果純粹看數字,我國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幾乎佔到全年的三分之一,民眾為何還是深感“吃不飽”?原因很簡單,2013年節日及紀念日放假總數29天,但實際上法定節假日只有11天,另外18天都是從週末“挪”過來的。

  二是呆板的休假安排與個性多元的假日需求之間的矛盾。理論上説,官方的放假安排只是指導意見,各個單位可結合自身特點和員工訴求,適當調整休假期。遺憾的是,各地基本照搬“通知”,扎堆放假、扎堆出行、扎堆“擠爆”、扎堆“歸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實施以來,調查顯示,只有不足三成“上班族”可享受帶薪休假的待遇,超過四成人對自己休假狀況感到不滿或無奈。權益得不到落實,有限的假日又被“一刀切”,公眾自然“意難平”。

  三是不變的制度設計與多變的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疲憊的“挪假”、無奈的“拼假”,智慧與靈光的背後,是公眾對假日制度的反彈。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陶凱元建議啟動第二次假日制度改革,適當減少假期時長、提高假期頻度,緩解春運壓力和節假日扎堆現象。事實上,這些年,有關假日制度調整與變革的各種聲音從未禁絕,東“拼”西“湊”的假期,換來連續多日工作,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説,“這折射出目前的假期安排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傳承中國的假日文化,需要有穩定而眾望所歸的預期。但願中國的民眾休假不要總是“愛‘拼’才會贏”;更但願假日制度調整,能真正躬身聽聽勞動者的聲音。(鄧海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