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政府辦公室門上都會標明主人身份。但在廣西柳江縣住建局領導辦公樓層,為防群眾來找領導,8個房間門牌上一律只標“辦公室”。來辦事的群眾説,這簡直是“迷魂陣”,辦事不知該到哪找人。(4月15日《新京報》)
都説“防火防盜”,而今,柳江涉事部門在後面續上了個“防群眾”:為防群眾“騷擾”,該局竟在辦公區擺起“迷魂陣”,讓群眾迷失方向、找不著北,這般伎倆,在機巧之中藏著幾多荒唐。
眾所週知,辦公區是機關單位的“中樞神經”,也是溝通民意的窗口。它理應與民方便,成接納民意的口徑。在政府職能細分、員工各司其職的語境下,在辦公區標明職能主體,方便群眾“按圖索驥”,找到對口的職能人員,也是體現政府有無向“服務”轉型的細節。
可在柳江縣住建局,官員故意將門牌含混,一律只標“辦公室”。這種做法,無疑是在築“溝通關卡”。它也意味著,群眾前來辦事,得在“迷宮”裏闖關,若無明察秋毫、洞悉幽微的本事,難免在跟領導的“躲貓貓”遊戲中敗下陣來。
該局紀檢組組長稱,因住建局要面對很多“違章建房的陳情戶”,迫不得已,才在標識牌上做手腳。這話雖難聽,卻未必不是真話:在群眾權益訴求井噴,“找領導”又成了解決問題慣性路徑的當下,領導或分身乏術,無暇應對,只能玩起“鴕鳥戰術”。這也呼籲,在矛盾高發期的時下,社會能建立起長效的應對機制,紓解群眾訴求。
但這,不足以成為機關單位將群眾拒之門外,或設立壁障的理由。就算領導人手有限,難以承接公眾排解海量訴求的需要,就能選擇躲避姿態?要知道,只有正視群眾訴求,平等對話,才能消解矛盾;而諱疾忌醫,只能讓矛盾淤積,合成一團亂麻。
事實上,辦公區擺“迷魂陣”的做法,並非孤例。前不久,媒體曝,有政府門衛坦言:自己是普通群眾能否進入政府大門的“過濾器”,那些可能添亂的群眾會被攔截;新華社也報道,去地方法院採訪,被“幾重門”堵住——先是要求預約,後要求安檢,安檢程式之嚴格堪比機場,接著還得憑證件按電梯按鈕……再聯想起“局長密碼門”等,不難想見,“門難進”的衙門作風,在基層政府機關中仍未杜絕。
“門難進”,必然會在幹群之間隔起“心墻”。當群眾辦事總是“尋官員不遇”,雙向對話的路徑總被切斷,二者的情感認同註定奢侈。“門風”是作風的鏡子,若辦公樓總是難進,勢必給人以“擺官架子”“挂名敷差”的想像,製造隔閡。而這也跟中央的“改作風”規定背道而馳,無益於幹群關係的改善。
如今,涉事部門已對門牌更換,明確標明瞭“局長辦公室”等。但政府糾偏,不應止于換牌子,深層次的問責與反思也應跟上步調:某些公職部門為何總熱衷於製造梗阻,而不是秉持權力謙抑、服務本位的態度?“改作風”,怎麼改掉“民意排斥症”的痼疾?
機關辦公區不該是“封閉城堡”,而應是溝通平臺。若眾裏尋官員千百度,那人卻在布“迷魂陣”,那麼,衙門作風之下,割裂的只會是幹群間的信任鏈條。(文/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