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志願者

中國170萬志願者微笑奧運 為歷屆奧運會之最

2008-08-19 16:33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編輯:楊笑
 

志願者

    ——訪北京奧組委志願者部部長劉劍

    面對日本記者的詢問,來自清華大學外語系的媒體運作專業志願者陳雅倫微笑解答……儘管每天忙碌10多個小時,但她依然充滿熱情。陳雅倫只是此番170萬名奧運志願者中的普通一員。

    “開賽以來,為服務好奧運,志願者們以各種形式貢獻著自己的熱情和心力。”北京奧組委志願者部部長劉劍稱,志願者正在“用微笑勾勒北京奧運會的精彩”!

    “6+1”模式——

    170萬志願者創奧運之最

    “我們採取的是‘6+1’大眾參與模式。”劉劍一一詳解,“6”指的是賽會志願者、城市誌願者、社會志願者、“迎奧運”志願服務、奧組委前期志願者和奧運會志願者工作成果轉化等6個項目,“1”就是“微笑北京”主題活動。

    劉劍介紹,奧運會、殘奧會期間,將有10萬名賽會志願者、40萬名城市誌願者、100萬名社會志願者、20萬名拉拉隊志願者共約170萬名志願者,在賽場內外參與志願服務,向世界展示優質的服務和真誠的微笑。

    170萬——這個數字不僅是歷屆奧運會之最,也是中國單次賽事或展會志願者之最!

    劉劍稱,賽會志願者將為北京奧運提供直接、專業的志願服務,而城市誌願者是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工作的一個創舉。與賽會志願者不同的是,只要14周歲以上就可申請,廣大的中學生就此有了參與的渠道。

    在服務時間和服務方式上都更靈活的社會志願者模式,更吸引了百萬人參與。一位申請當“社會志願者”的路透社記者給劉劍留下了深刻印象:“説明社會志願者所要求的‘積極參與’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劉劍表示,“志願者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立足身邊,少開一天車、撿拾一片樹葉等等,都是一種社會志願者行為。同時,戴上奧運志願‘微笑圈’,實踐微笑承諾,展示文明風采,同樣是為奧運作貢獻。”

    志願者老人感動社會——

    “哪兒有需要往哪搬”

    劉劍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志願者打交道,有3位特別的老人讓他印象深刻。

    103歲的付漪泉老人,家住北京崇文區。作為社會志願者,他也是所有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每天早晨6點多,付老就別上“首都治安巡邏”的志願者袖章,沿街巡邏。退休後,老人已堅持巡邏近30年。今年7月,老人報名成了奧運志願者。不久前,劉劍看望老人,老人説,開幕式那天他白天還照例“值班”,晚上回家看直播。

    87歲的孫芳垂老人是賽會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這位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資深建築設計師,曾親歷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塔的設計。“老人特謙虛,他説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麼事,英語還行,可以做些接待工作,哪兒有需要就往哪搬。”劉劍十分感慨。

    66歲的常志復老人在西單圖書大廈前擔當城市誌願者,兩年前她就開始為奧運服務做準備。如今,她不僅能用英語和手語與外國遊人、殘疾朋友進行簡單對話,還如願成了奧運火炬手。

    志願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每一張名片都記錄著一個故事。“希望借助奧運會的契機,廣泛傳播志願精神和志願服務理念,讓更多的人投身志願服務,讓志願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劉劍坦言。

  奧運期間不留遺憾——

    在“志願集結號”下奉獻

    “目前所有的志願服務都已正式開始,志願者將全力以赴。”劉劍對奧運期間的志願服務充滿信心。他説,這份信心來自奧運志願者們一直以來的奉獻精神。

    作為啟動已兩年的城市誌願者項目,城市誌願者很早就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了志願服務中,有些城市誌願者甚至大年初一就到崗工作。奧運場館裏,賽會志願者發揚參與精神,創造性地完善設施。

    “比如在盲人門球測試賽中,志願者利用自身專長,製作分貝器,研究多少分貝以上就影響盲人的正常比賽,並製作‘保持安靜’示意牌提醒觀眾;在北工大羽毛球館,進出的兩個門始終都有志願者在把守,確保兩扇門不同時開,以免氣流影響比賽……”劉劍能道出太多的感動。

    “北京奧運志願者工作要做到三個滿意:讓國際社會滿意、讓各國運動員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劉劍説,“志願者揮灑汗水,圖的就是奧運期間不留遺憾。”

    劉劍表示,北京奧運會志願服務的實踐將證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積澱,以奧運為時代背景,以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為目標的志願服務,在扶弱濟困、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和獨特的作用。(白 龍 楊 默)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