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聖火穿越世界治沙奇跡沙坡頭
新華網寧夏中衛6月29日奧運專電(記者 黃會清)在奧運聖火寧夏境內傳遞的起點——中衛沙坡頭,古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詩句。而今天,“奧運聖火紅”揭開了這裡新的篇章。
當人們將目光聚焦在寧夏第一棒火炬手張賢亮在沙坡頭景區廣場接過火炬時,他的身後就是高達幾十米的巨大沙丘。而沙坡頭正是因為治沙成效顯著而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保500佳”單位。
張賢亮從世界治沙奇跡的現場拾階而上,緩緩跑出景區門口,跑上公路,他的左邊正是穿越沙漠半個多世紀而暢通無阻的包蘭鐵路。
上世紀50年代,為保證包蘭鐵路的通行,寧夏的科技人員和治沙工人在騰格裏沙漠前沿的沙坡頭創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妙法,鐵路兩側巨網般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有效地阻擋了滾滾流沙,確保世界上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幾十年安然無恙穿越沙漠腹地。
寧夏從此找到了芝麻開門的治沙咒語,一條條沙漠公路逐一修通,一片片沙丘佈滿綠陰,向沙漠進軍的號角昂揚吹響,寧夏沙漠化土地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65萬公頃,減少到118萬公頃。三面環沙、飽受風沙侵害地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沙漠化逆轉。
張賢亮説:“沙坡頭作為奧運聖火在寧夏傳遞的起點最合適不過。這裡因治沙而出名,既與綠色奧運理念相吻合,又與科技奧運相輝映。這裡因治沙而成為旅遊勝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羊皮筏子和古老黃河水車,還可以體現人文奧運精神。”
第二棒火炬手是回族婦女馬志英,她高舉火炬順著沙坡頭大道向前奔去,傳給第三棒,次第傳下……大道兩邊,綠鎖沙漠的治沙成果一覽無余。
火炬手沙坡頭索道站站長姚學濤説:“當年的治沙奇跡如今轉化為多重效益。它不僅啟發世人治理沙漠,還吸引中外遊人旅遊觀光,今天象徵和平、友誼、光明和希望的奧林匹克聖火傳到這裡,必將為沙坡頭點燃新的希望,而沙坡頭也將借助奧運聖火將改善環境、共築美好家園的精神傳播出去,為傳播奧運精神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