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福建長青樓 閩籍臺胞做夢都想再看一眼

2014年11月27日 09:52:48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福建長青樓閩籍臺胞做夢都想再看一眼

  修葺一新的長青樓一角。

  做夢都想再看一眼

  小橋流水,茂林修竹,步入永福李莊村,開闊的田野上赫然坐落著一座回形三層三圍的方形大屋。這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的土樓,是目前閩西南已發現明代遺留的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土樓之一。樓週邊挖有環水深四米的壕溝,在當地眾多土樓建築中獨一無二。據李莊李氏族譜記載,長青樓是李氏十一世祖李桂林始建,其子李耀初等、孫李文礎等歷經三代陸續裝飾而成,總花費為27萬兩銀子。

  和傳統兼具居住防禦功能為一體的土樓略有不同,長青樓並非一般民居建築目的,乃是側重於避人禍之功用。墻外壕溝、門頂水喉、門後四石階步入地平面、四面設近百個槍眼、鐵石門窗結構和頂層房後走廊等種種設計都是閩西南土樓所絕無僅有。而且族譜中載有“清初順治甲申和民國元年壬子兩次社會亂蕩時容納鄉鄰暫居保命”之記錄。李莊村甚至周邊村鎮的不少村民都有遇匪集中躲進長青樓避難的經歷。因其風格獨特,年代久遠,長青樓又被當地人稱為“土樓王”。

  儘管偏居一隅,有意思的是,長青樓在臺灣的漳平籍臺胞心中卻享有特殊的地位。永福是個人口眾多、海拔高、土地貧瘠的高山盆地。新中國成立前,當地許多年輕人為了謀生,大都外出打拼。現任永福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的父親李仰蘇、李仰游兄弟就是在1947年前後經商輾轉到了臺灣。未曾料到,兩年後兩岸阻隔,音訊斷絕,一別就是幾十年。

  出生在臺北的李志鴻現在依然記得父親常常給他講起自己兒時在長青樓玩耍的情景。長青樓門前搖搖晃晃的壕溝吊橋是父親的最愛,穿過吊橋,推開吱吱呀呀的厚重木門,舉目所及的是270根從地基豎到屋頂的碩大的杉木柱子。樓內第三層中堂上挂有一匾額“長青樓”,兩側挂一副行書木刻金字對聯:“長夜倚樓頭,看河水迴環,歌罷滴仙捉月;青天點牘上,喜星辰聯絡,光涵柱史高風。”長青樓的河水天光成為李仰蘇在臺灣做夢都想看一眼的美好景象。

  最好的告慰

  1987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鄉省親,臺灣同胞得以返鄉探親。李仰蘇兄弟倆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永福鎮李莊村,遺憾的是父母雙親已是天人永隔,物是人非。李仰蘇兄弟倆在父母墳前長跪不起,並在父母墳前許願,要在有生之年彌補內心的歉疚,對家鄉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志鴻告訴記者,除了修繕李氏宗祠外,父親還牽頭參與家鄉的各項公益建設,比如為李莊村的道路硬化捐資,修復清末時期的惠寧橋,創建李莊小學圖書館等,前後為家鄉捐款近百萬元。而當李仰蘇回到魂牽夢縈的長青樓時,這座歷經400多年風雨的土樓已經搖搖欲墜,他很是心痛。回臺後,他捐募資金10多萬元,于1994年完成了長青樓崩塌土墻復夯、上蓋換補、梁柱樓板修補等工程。

  一晃十幾年過去,當年簡單修復過的長青樓樓體又出現坍塌現象。去年,由永福鎮政府牽頭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長青樓修繕工作陸續開展。這座古老土樓的修繕同樣牽動著永福當地臺商的心。父子兩代均娶了永福女子為妻,祖孫三代現都在永福生活居住的臺商林勇率先捐出了5000元。當年追隨父親腳步回鄉,並在永福創辦了茶葉加工廠的李志鴻聞訊,也在第一時間捐出3.6萬元。他告訴記者,作為涉臺文物,長青樓記載和見證了兩岸同根同宗的血緣關係,所以不僅要修好它,還要進一步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將它作為永福的重要旅遊資源,未來與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福建十大名樹——永福千年水松等,打造成為旅遊線路,吸引更多兩岸的遊客前來參觀。據悉,永福鎮目前正著手規劃附屬設施,恢復壕溝、吊橋,並組建了專業團隊,整理文物史料,蒐集民間傳説,準備把長青樓打造成永福歷史文化博物館。

  如今,修復一新的長青樓風華再現。“它是父親兒時玩耍的地方,更是父親到臺灣後魂牽夢繞的鄉愁所在。能夠讓長青樓重現昔日風采,也算是告慰父輩的在天之靈了。”李志鴻説。(記者陳夢婕通訊員 曾仙芳 鐘茜茜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