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中西部高校之間的人才大戰並非純粹的市場行為,更不能簡單用市場思維來評判。
-----------------------------------------------------
“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日前,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針對東部高校向中西部高校挖搶人才的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公開呼籲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今年1月份,教育部印發《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也明確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可見,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由此反映出目前高校人才競爭的熱度。
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並不是一個新話題。2006年曾有媒體報道,位於甘肅的蘭州大學,雖然學校採取措施穩住人才、吸引人才,但是50%以上青年教師仍有流向東部的意向,在那之前的10年間,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準人才足以創辦一所同樣水準的高校。蘭州大學原校長也曾公開向東部高校求情,“不要再挖我們的人才”。
東部高校在薪資待遇、發展空間、學科平臺方面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甚至連生活環境都比中西部高校好。另一方面,與東部高校相比,中西部高校的管理方式,對人才的態度,也不盡如人意。待遇上留不住人,感情上也讓人不痛快。而“雙一流”的啟動,更加劇了東部高校與中西部高校之間的人才競爭。因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擁有長江學者、院士等高層次人才的數量來體現的,為了爭取這些高層次人才,東部高校願意高價搶人,而他們開出的優厚條件也著實讓很多人無法拒絕。在這一背景下,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形勢更為嚴峻。
不過,人才流動本應該是自由的。以民國時期為例,許多名教授穿梭于各大高校之間,來去自由。大學教授們的自由流動是個人的擇業自由與遷徙自由的體現。從市場角度來講,人往高處走,往更有利於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走,同時為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是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承認人才自由流動的意義,為何又反對東部地區從中西部高校挖搶高層次人才?
原因恐怕在於,東中西部高校之間的人才大戰並非純粹的市場行為,更不能簡單用市場思維來評判。由於地方經濟發展差距以及政府對高校投入的差異,在這場人才大戰中,競爭的雙方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媒體報道,山東將在“十三五”期間籌集50億元資金支援“雙一流”建設。江蘇則在《高水準大學建設方案》提出,從2017年起,對進入全國百強的省屬高校,給予每年每校1億元左右的資金支援。中西部地區是什麼狀況呢?貴州省未來5年內推進區域內一流大學建設的經費僅5億元。新疆用於支援自治區內本科高校在5年內建設50個重點專業的資金總共為1億元。而教育部等部門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在2012年至2015年的一期工程中投入也只有100億元專項資金。相比之下,面對東部地區高校的人才爭奪,中西部高校難有招架之力,這場人才大戰的確像是一場“劫掠”。
而人才流動一旦失序,中西部高校承受的則是人才流失,將因此面臨巨大損失。一些高校被挖得傷筋動骨,甚至出現學科人才斷檔的情況,一些科研經費和項目也因為科研帶頭人的離開而處於停滯狀態,造成高等教育生態不斷惡化。所以,在無法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無法迅速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吸引力的情況下,不能放任東部高校肆意爭搶人才,必須對中西部高校進行特殊保護。
應該看到,公開呼籲也好,“求情”也罷,都難給高校間人才大戰降溫。對此,一方面是要改變以高層次人才數量為依據的評價機制,降低東部高校挖搶人才的意願。另一方面是要在政策、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中西部高校更多支援,幫助其提高穩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實力。這樣才能平衡好人才自由流動與高等教育生態健康的關係。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