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事業書寫溫暖答卷
殘疾人事業是一項春天的事業,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把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慮,8500萬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生活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交出一份溫暖答卷。
精準康復 維護生命尊嚴
康復是生命的重建,精準康復是殘疾人最迫切的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投入,康復綜合評定、運動療法等29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15個省(區、市)出臺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適配補貼政策。截至2021年,5180.8萬人(次)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其中,1429.8萬人(次)殘疾人得到輔助器具適配服務,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覆蓋率均達到80%以上,殘疾人康復服務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受交通、行動能力等因素制約,很多殘疾人無法外出求醫。為了讓有需要的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康復訓練服務,多地將殘疾人康復服務有關項目納入政府為群眾辦實事計劃,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今年49歲的李國軍是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李皋家村村民,曾因腦幹出血導致肢體失去正常功能。為幫助其接受康復訓練,南皮縣殘聯組織專門人員,定期到府提供康復服務。經過持續訓練,李國軍已經能夠自己使用電動輪椅,日常活動範圍大大擴展。南皮縣委常委、副縣長陳爽表示,精準助殘服務使殘疾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減輕了殘疾人家庭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提升了殘疾人融入家庭和社會的能力,讓他們重建生命尊嚴,回歸品質生活。
殘疾兒童是殘疾人中最需要關心的群體。他們或因家境貧困無力進行康復,或因當地機構服務能力所限影響康復效果,或因無人陪護而不能進行康復治療,最終延誤寶貴治療時機。
2016年,為了幫助更多殘疾兒童享受規範、及時的康復治療,河南許昌兒童醫院首創公益性康復無陪護病房。在這裡,專業的康復醫護人員、治療師和護工為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行為教育、心理干預、矯形手術、生活能力訓練等治療,併為其減免費用。自從無陪護病房開設以來,許昌兒童醫院累計接收殘疾兒童50余人,越來越多殘疾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
中國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不懈努力,全國範圍內,所有縣(市、區、旗)已建立實施本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設立3200余家救助申請經辦單位、8000余家定點康復服務機構,累計103.9萬人(次)殘疾兒童得到康復救助,基本實現殘疾兒童“應救盡救”。
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到府,從康復診療到殘疾預防,我國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重心不斷下移,更多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加快集聚,一個個充滿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的舉措在各地實踐中紛紛涌現,將殘疾人基本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變為“零距離”,精準滿足了殘疾人的所需所盼。
教育平等 助力夢想起飛
殘疾人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殘疾人教育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日趨健全,殘疾人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今年9月25日是第65個國際聾人日。當天,我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璇與外界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兩歲半雙耳失聰,憑著堅強的毅力和比健聽人艱難百倍的努力,鄭璇不僅考上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接連攻讀本碩博學位,而且克服聽力障礙,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如今,她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在聾人高等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中不斷綻放光芒。
鄭璇的求學經歷是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一個生動注腳。2017年,《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實施,將尊重殘疾人的權利和公平待遇放在突出位置,強調保障教育機會平等、積極推進融合教育,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殘疾人教育的發展方向。2022年5月施行的《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從事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師按照規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貼”。此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作為八大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完善的制度保障為殘疾人接受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1年底,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5%,全國特殊教育在校生92萬人,比2012年增長142.8%,特教學校2288所,比2012年增加435所,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的縣區都建有特教學校。
高考是每個孩子夢想起飛的地方。為解決殘疾人參加高考和接受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障礙,我國採取切實舉措,引領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
2014年,我國首次為殘疾人高考提供盲文試卷。2015年,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殘疾人參加高考專門制定管理規定,明確教育考試機構鬚根據殘疾考生的殘疾情況和需要,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考生提供合理便利。此後,相關合理便利措施從提供盲文試卷、延長考試時間等擴展到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考試等多個領域。
如今,各地合理便利措施日趨完備,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邁入理想中的大學殿堂。10年來,全國累計有12.13萬名殘疾人被高等院校錄取。“十三五”時期,全國共有6.74萬名殘疾學生被高等院校錄取,比“十二五”時期增加2.24萬人,增長49.8%。2017年,北京聯合大學首次設立殘疾人中醫專業碩士學位,首次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實行殘疾學生單考單招。
有愛無礙 彰顯發展溫度
今年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頒布實施10週年。10年間,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成果有目共睹:城市盲道、低位扶手、愛心公交、無障礙衛生間、實時聾聽交流系統、手語直播間……一個個看似微小的改變,不僅方便了殘疾人的日常生活,也彰顯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城市發展的溫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融入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交通強國、數字化發展、基本公共服務、老齡工作、國民健康、文化旅遊、人權行動等各項事業中彰顯出愈發重要的作用。
中國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以《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為基礎,以《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為骨幹,以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為補充的法律法規體系。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出臺753個省、地、縣級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法規、政府令和規範性文件,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和監督提供了基本執法依據。此外,新修訂和出臺的《體育法》《職業教育法》《法律援助法》《鄉村振興促進法》《數據安全法》均有無障礙條款。
在法治軌道下,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生質的飛躍。從無障礙設施拓展到系統的無障礙環境,從實體的物理環境延伸到虛擬的網路環境,從公共領域延伸到殘疾人家庭,全社會無障礙設施覆蓋率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已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務櫃檯、38.66%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十三五”期間,65.3萬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完成無障礙改造,3598組動車組列車設置了殘疾人專座,為殘疾人提供購買專票現場和網路服務。500余家常用網站和APP完成改造並通過評測,無障礙社會服務提檔升級,殘疾人也能在雲端享受數字生活的便捷。“十四五”時期,我國還將為110萬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
如今,無障礙環境已從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的需求變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人們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無障礙環境的需求者、參與者和受益者。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到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志願服務,全社會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力量日益壯大,相關企業持續加大無障礙産品和服務的供給力度,市場潛力不斷釋放,形成了人人關心、人人支援、人人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
本報記者 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