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入挖掘紅色文學的課程思政價值

2022-08-15 15:26: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字號

  作者:尹傳芳(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張華(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紅色經典文學作品(以下簡稱“紅色文學”),含有豐富深刻的紅色元素,蘊藏著真、善、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優勢,是對學生開展紅色教育的寶貴資源。

  紅色文學蘊藏著真善美

  紅色文學的真,包括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相當多紅色文學的作者不是從書房裏出來的職業作家,而是從炮火硝煙中走來的革命家,他們親歷、見證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往往帶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感而創作。例如,《紅岩》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曾參加革命,後被捕囚禁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出獄後根據親身經歷寫成小説;《創業史》的作者柳青,為了創作辭去縣委副書記一職,到陜西省長安縣皇甫村落戶,身體力行投入田間生産,對“三農”有深切的了解。紅色文學的真帶有強烈的歷史性,為世人生動描畫著中華民族近現代的革命和奮鬥史。

  紅色文學的善,來源於作品塑造的一個又一個堅強不屈、感人肺腑的英雄形象,來自於作品所弘揚的集體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來自於作品表現出的高昂格調、闊大格局。例如,延安革命家的詩詞走出了個人書寫,告別憤世嫉俗、感傷迷惘,以英雄主義的膽識和博大的氣度,展現出昂揚的精神風貌,因而被文學評論家比喻為現代文學中的“鋼和鈣”。

  紅色文學的美,主要在崇高。在題材內容上,紅色文學主要展現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勝利的過程。人民群眾在鬥爭過程中,體驗到主體力量不斷提升,從內心産生了崇高感。而紅色文學用藝術形象把社會進步的歷史必然規律呈現了出來。此外,紅色文學在結構形式、語言風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語體風格,結構上通常是人民群眾和敵人二元對立,群眾在鬥爭中成長,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結構範式,語言上通常平白易懂、樸實真誠,與奔放昂揚的基本格調和諧統一,構建起崇高美的審美風格。

  紅色文學的思政優勢

  紅色文學蘊藏著獨特的真善美,在日常教學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思政優勢:

  曲折的情節吸引人。紅色文學大多采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書寫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和勇毅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主人公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成長、在情與智的抉擇中提升,情節發展跟現實歷史的律動一樣,激蕩、曲折、扣人心弦,能吸引喜好變化的大學生群體。大學生親近紅色文學文本,是課程思政實施的起點。

  閃光的形象感召人。紅色文學曾經塑造了不同時期、不同性格的英雄形象,他們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生動的文學典型。他們身上勇敢無畏、堅強不屈、大公無私的美好品質,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也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閱讀紅色文學時得到精神陶冶和品德涵養。這些閃光的形象使課程思政擺脫生硬的説教,變得生動、鮮活、有感召力。

  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紅色文學作者或書寫親身經歷,或紮根群眾生活採集、提煉素材,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情感。作品中藝術典型的成長或犧牲牽動著讀者。在英雄的悲劇中,學生能感受到美的事物被毀滅,從而産生憎恨反革命等舊勢力的強烈情感。在英雄的勝利中,學生能感受到戰勝敵人的自豪感和正義感。

  高昂的格調振奮人。紅色文學的主要題材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總體趨勢是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最終取得勝利,其格調是高昂、催人奮進的,能夠給予大學生精神的鼓舞和激勵,抵禦個人主義和娛樂至死風氣對他們的腐蝕。

  厚重的歷史啟迪人。紅色文學承載了中國近現代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個人記憶,閱讀這些作品,就是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歷史。當代大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歷史,能夠思考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獲得人生的啟迪。

  落實紅色文學課程思政

  利用好紅色文學所具有的獨特思政優勢,把紅色理想信念植根于大學生內心深處,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

  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廣泛、深入閱讀紅色文學。教材中紅色文學作品數量較少,教師可用單篇文章帶動一組或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作品,拓展學生的閱讀範圍,加深學生對單篇作品的理解,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如講授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可以引入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一系列作品,如1935年創作的《七律長征》、1936年的《沁園春雪》、1949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56的《水調歌頭游泳》等。從“誰主沉浮”的叩問,到經過數年艱苦鬥爭自豪地寫下“萬水千山只等閒”“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天翻地覆慨而慷”,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邁,這些詩詞作品連在一起就是一部“詩史”。

  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紅色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讓他們在閱讀紅色文學時結合歷史背景,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詮釋、改編和創造,力求避免概念化、教條化。學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文章、短視頻拍攝等形式,改編、傳播紅色文學,利用新媒體圖文並茂、音視頻兼顧的傳播特點,讓紅色文學更具吸引力,從而獲得新的生命。改編的過程同時也實現了學生紅色精神的內化和轉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時,必須堅守基本的底線,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詮釋,反對娛樂至上的改編,精神內核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聯繫歷史和現實,在紅色文學閱讀中尋找時代契合點。紅色文學大多展現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跟當代大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因此,教師要把紅色文學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理解人物成長的歷史邏輯,探尋時代共鳴點,提煉作品的精神內核。如閱讀柳青的《創業史》,可以結合歷史材料《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韓丁的調查報告《深翻》,理解小説中的主要事件——社會主義改造,理解主要人物梁生寶對農業合作化的熱情與當今共同富裕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使學生領會中國共産黨始終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