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司法為民 守護公平正義
光明日報記者 靳昊
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據:全國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從2013年1421.7萬件上升至2021年3351.6萬件,結案標的額46.7萬億元;近十年,依法審結涉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萬件。
7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發佈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用公正裁判守護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幸福生活的“國之大者”。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立足環境資源審判職能,踐行“兩山”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司法領域形成了生動的實踐。
——審理一批標誌性案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超過192萬件。審理騰格裏沙漠污染公益訴訟等案件,服務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審理綠孔雀預防性保護的訴訟案件、非法捕撈長江鰻魚苗等案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審理非法銷售汽車尾氣“年檢神器”等案件,助力減污降碳。
——制定完善一系列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織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最高法制定了懲治污染犯罪、森林資源保護、環境侵權禁止令、懲罰性賠償等21件司法解釋,出臺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意見等13個司法文件,發佈26個指導性案例,24批260個典型案例,回應人民群眾對天藍、地綠、水清美好生活的嚮往。各地法院創新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技改抵扣等生態修復司法措施,建設了一批生態司法保護修復的基地,引導民眾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建成中國特色環境資源審判體系。全國法院設立了2426個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南京、蘭州、昆明、鄭州環境資源法庭相繼成立,環境資源審判的專業化邁上了新臺階。最高人民法院和29個高級法院實行環境資源的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三合一,構建長江、黃河、大運河等流域環境司法協作機制,以國家公園等生態功能區為單位,實行跨區劃案件的集中管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司法能力明顯提升。
全方位守護百姓平安
4年來,人民法院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3.6萬件、24.4萬人,推動掃黑除惡鬥爭常態化開展。
“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擊,對劫持公交車輛、濫殺無辜、暴力傷醫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嚴懲不貸,對殘害未成年人、性侵兒童、拐賣婦女兒童等嚴重挑戰法律和倫理底線的案件,該重判的、該判處死刑的決不手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亮指出,近年來我國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向好。人民法院審理的殺人、搶劫、綁架、放火、爆炸等幾類嚴重暴力犯罪案件,從2013年的7.5萬件9.57萬人,下降到2021年的4.9萬件5.68萬人。同時,對於民間矛盾引發、具有法定或者酌定從輕情節的,依法從輕處罰。2021年,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數佔判決生效總人數的比例達到84.6%。
從餐桌到用藥,從頭頂到腳下,從實體到網路,十年來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全方位守護百姓平安。依法嚴厲打擊網路電信詐騙犯罪、侵害婦女兒童犯罪、毒品犯罪等,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依法懲處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環境污染、侵犯公民個人資訊、高空拋物、冒名頂替入學等侵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犯罪,特別是加大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保護力度。
沈亮表示,人民法院強調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並重,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嚴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堅決守住防範冤錯案件的底線。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堅決依法糾正了呼格吉勒圖、聶樹斌、張文中、“張氏叔侄強姦殺人案”、王力軍收購玉米案等一批歷史形成的冤錯案件。
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各類涉民生案件3600余萬件,出臺了涉食品藥品、消費者權益保護、勞動爭議、醫療損害責任等民生領域司法解釋,引導全社會樹立程式意識、規則意識、契約意識、責任意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在加強人格權益保護方面,人民法院發佈人臉識別司法解釋,統一城鄉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新增平等就業權、性騷擾損害責任糾紛的案由,依法審理畢業生遭受就業歧視案件例如涉及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依法審理人格權侵害禁令等案件。下一步,將推進制定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解釋,依法懲治網路侵權行為。
保護群眾合法財産權益,人民法院發佈物權編司法解釋,審理“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案”“強行啃老無居住權案”等典型案件;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制定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司法解釋,嚴懲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依法審理“離婚家務補償案”等案件。堅決反對家庭暴力,已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近1.1萬份。
賀小榮表示,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了侵害狼牙山五壯士等英烈名譽案、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譽案、高鐵霸鋪案、號販子逃跑摔傷索賠案等。下一步,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政策、融入司法裁判,以裁判引領規則,以規則引領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