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職業教育品質,拓寬職校學生成才路徑
作者:蔣理(教育研究者)
眼下,各地已陸續公佈中考分數,中考後的普職分流話題也再次引起各方關注。由於今年各地中考分數普遍上漲,考出高分卻無普高可讀,讓不少考生和家長十分苦惱。輿論場上,“推遲普職分流”“取消中職”“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等老調被重彈。
推遲普職分流,讓所有學生都上普高,家長們這樣的心情説實話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需要明晰的是,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崇尚學歷輕視技能”的社會偏見,那麼讓所有學生都上普高、學習普通高中文化課程,則既不符合人才培養規律,也難以緩解教育焦慮。
更進一步説,要促進每個學生更好成長成才,“人人出彩”,必鬚根據新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重新定位,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品質,推進普職融通發展,給所有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平等的升學、就業與職業發展空間。
從學生個體的能力發展看,隨著學齡的增長,能力將産生很大的分化。按照當前各地60%左右的普高錄取率,參加普通高考的普高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考生考分可能只有不到200分(總分750分)。每年高職高專院校在各省份普通高考中的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多在100分至200分之間。如果讓其餘的學生都上普高,統一學習普通高中課程,其必然結果是,很多學生並不適應普高文化課程學習,而在完成高中學業後,還是要進高職高專院校。
在高中教育階段,在普通高中教育外開展職業教育,既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從學生群體的現實能力出發,讓那些更適合學習技能的學生學習技能課程,為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打基礎。現實的問題是,由於社會存在著對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的偏見與歧視,中考後的普職分流變為普職分層,家長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分層到低一層次的職業教育,成為技能人才;分流到職業教育的學生,也被貼上“差生”的標簽,很難建立對職業教育的認同。
因此,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不該是取消中職,而應是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與品質,拓寬職校學生的成才選擇。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將職業教育定位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類型教育。根據類型教育的定位,我國可以探索新的高中階段教育辦學模式,即推進普職融合,建設新型的綜合高中,把普高課程與中職技職課程融合在一起,由學生自主選擇普高課程、技職課程學習,在高中畢業後,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與職業發展,選擇普通院校或職業院校。
如此,既能解決中考後的普職分流問題,也將全面提升我國高中教育品質。對傳統普高學生來説,可以在學習普高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技職課程;對於傳統中職學生來説,可以在學習技職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普高文化課程。這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興趣培養。而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技職課程,關鍵在提高技職課程的品質,以及建立與普通高考完全平等的職教高考。除了高職院校、職業本科通過職教高考招生外,應用型本科以及部分綜合性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或也都應允許通過職教高考招生,並由此推進社會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觀念。
全社會應當也必須形成這樣的共識:只有辦好職業教育,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只有推進普職融合,才能整體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成才選擇,讓每個學生都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成就更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