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聯繫到周小姐,她表示:“我們能做到稅單無補繳痕跡,並且每個月都顯示稅額,速度也很快。”
一位近期在市場中購入新房的女士告訴記者,她正委託“補稅仲介”代辦補繳業務,相信很快就能看到稅單。“花了不少錢,但為了買房,還是值得的。”
擦邊球頻現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政策“擦邊球”的頻頻出現,或許正是僵持已久的上海樓市在限購嚴令下突然大幅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各大機構監測的樓市成交數據顯示,2月27日~3月4日一週上海全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20.15萬平方米,環比前周增長44%。至此,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已經連續五周保持增長態勢,也是全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今年以來首次突破20萬平方米。
事實上,政策持續執行一年後,因耐不住限購威力而試圖微調政策的城市正在持續增多。只不過,去年底至今,地方鬆動樓市調控的動作都被接連叫停——先有佛山新政“半日遊”,接著蕪湖購房免契稅有補貼政策三日即告夭折,近期,上海不僅叫停了長期居住證滿三年可購二套房的“舊政新解”,還對本地戶籍成年子女購房資格進行了詳細規定。
上海方面表示,將繼續嚴格執行國家和本市房地産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格執行住房限售政策,政策不改變,力度不放鬆,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
相較于“微調失敗”的政策面來説,市場的“智慧”則不容小覷。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不僅僅是限購令,從目前市場的反應來看,樓市調控政策在執行層面,正在市場一些中間角色的“努力”下,呈現出“明緊暗松”的市場特徵。
今年2月,浙江寧波象山市被媒體爆出“擅自取消樓市限購,全款可買多套房”的消息;除了限購令之外,2月底,絕跡已久的“一成首付”現象大有捲土重來之勢,深圳、廣州、南京、武漢、合肥、惠州等地開發商紛紛“暗度陳倉”。
儘管部分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已經就上述消息介入調查,但樓市調控執行層面“外緊內松”跡象日益明顯已是不爭的事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坦言:“政策執行已有一年,一年時間足以給市場中鑽漏洞者找到一些打‘擦邊球’的辦法,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面對如此慘澹的市場和土地財政,執行層面現在誰還願意收緊啊?誰收緊誰吃虧呀!”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政策層面不斷強調從嚴,而實際執行的時候各個地方出臺的政策卻相對靈活,並且有可能還會出現階段性的規避措施來應對當前房地産市場成交量不理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