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銀行賺的錢卻“多得不好意思説”——今年兩會,説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博弈,代表委員引用最多的是這兩句話。實體經濟的強弱,關係到中國經濟的根基和未來。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實體經濟在我國成了“燙手山芋”。
有人説,現在利率、匯率、稅率、費率“四個率”,工人薪金、房屋租金、土地出讓金“三個金”,原材料漲價、資源環境代價“兩個價”,九個因素重壓之下,一些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對主業的堅守。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脊梁,然而現在在我們的企業界流行的卻是“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産,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當多數企業、多數人,甚至所有企業、所有人都“脫實向虛”,把目光盯向怎麼樣“以錢生錢”,那是相當可怕的事情:首先是大量資源被吸引到非生産領域,造成嚴重浪費;第二是對房地産、能源原材料等領域的大量投資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加大經濟運作風險;第三個可怕之處,它容易形成資産泡沫、威脅金融穩定等等,還可以列舉很多。這樣的勢頭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毒瘤”。幾年前的美國金融危機、眼下依然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是過分注重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惡果。
一個人錢再多,説到底不過是一張張、一疊疊或者一摞摞的紙而已。天冷了,你不能把它穿在身上;肚子餓了,你也不能把它吃進去充饑。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讓全體國民都有幸福感,歸根到底還是要好好發展實體經濟,做強做大實體企業。這樣的道理誰都懂,只是有人一直有意無意地忘記它。
怎麼樣打牢實體經濟的基礎呢?不外乎幾個方面:一個是要在全社會營造起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氛圍;一個是政府要從財政到稅收、從服務到引導,積極扶持實體經濟,對中小企業要“少取多給”、“放水養魚”;更重要的是,實體企業自身還是要想辦法提升競爭力,讓産品向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靠攏。
這幾個方面,短短幾十個字,説起來並不複雜,做起來卻有難度,甚至阻力重重。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由民建中央、農工黨中央、全國工商聯聯名提交的《關於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已經被列為一號提案。和往年只有一個民主黨派提交相比,今年首次由三個黨派聯名提交一號提案,無疑更有分量。
在本期《評論員視點》的最後,我願意引用多年堅守實體經濟的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董事長金志國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他説:“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龜兔賽跑的故事可以給人很多啟迪,假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展開一場PK,相信結果會類似龜兔賽跑,笑到最後的一定是穩定而堅持的實體經濟。”。(經濟之聲評論員 陳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