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12月14日新華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每年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被稱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在這次會議上特別強調“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無疑不同凡響,大有深意存焉。
眾所週知,在現代社會,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結構,穩定性遠遠高於“啞鈴型”或“金字塔型”結構。但讓人不無焦慮的是,在當下,我們並未形成“橄欖型”結構,卻逐漸滑向M型社會結構——人數較多的中等收入者群體,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擠入少數的高收入階層,其他大多數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原本的中間階層凹陷下去,社會像個被拉開的“M”字。“表面風光,內心徬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成就難有,鬱悶經常;比騾子累,比螞蟻忙;捫心自問,能比誰強?”這是不少中産收入者的黯然嘆息,讓人聞之悲慼,有共鳴之感。
就目前而言,減稅是提高中等收入者的一條捷徑。前不久,一則新聞掀起了輿論之波。據《人民日報》報道,新聞中的“香港一名單身青年年收入17.8萬,只需繳稅729港元”屬實。一年17.8萬元在香港接近中産收入者,只要這名單身青年繼續保持目前的態勢,成為中等收入者指日可待。這名青年的幸福在於,他(她)不是薪俸稅(類似于內地的個稅)的繳納主體。
與香港相比,內地中等收入者的壓力明顯很大。有心人算了一筆賬:如果你的稅前月薪1萬元,除去四金和個稅,實際拿到手7052元。公司為了給你支付1萬元錢的稅前薪水,公司要支出14150元。如果你買了總價1百萬元的新房,有50到70萬元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政府腰包。你平時的任何消費,都要交近15%的稅,不過這是你不知道的。(2011年1月25日《羊城晚報》)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日前表示,高稅收推高了物價,我國的現行稅制體系中,70%以上為流轉稅,也就是間接稅。其餘的不足30%為所得稅等直接稅。大家知道,能夠進入到商品和服務價格中的稅收一般而言是流轉稅或間接稅。所以,我國稅收收入總量的70%都有可能進入價格,而在一些國家,可能只有30%。物價高,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中等收入者,因為物價高,對於收入頗高的高收入者來説,無關痛癢;對於低收入者來説,可以壓縮消費,而且消費意願本來就不高。而對於中等收入者來説,有消費意願,且許多時候不能不消費,上有老、下有小、中間兩頭都顧牢,物價飆升,對他們打擊最大,如果降低稅負,無疑就是給中産收入者鬆綁。
讓中等收入者輕裝上陣,不被沉重的壓力裹挾,對未來充滿明亮的渴望,讓他們有信心、有奔頭、不斷激活公共精神,這是社會之福也是國家之福。